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分析了2000至2019年間心臟瓣膜疾病(VHD)的全球死亡趨勢,特別是中等收入國家與高收入國家的差異。結果顯示,兩者的VHD死亡率均上升,但中等收入國家的風濕性瓣膜病死亡率下降,而感染性心內膜炎、主動脈狹窄和二尖瓣逆流的死亡率則上升。高收入國家整體死亡率下降,但39歲以下的感染性心內膜炎死亡率卻上升。研究強調了全球VHD死亡負擔的增加,並呼籲進一步探討其背後原因。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血液透析患者若有心臟瓣膜鈣化(HVC),尤其是新開始透析或使用導管的患者,更容易發生心血管事件,尤其是急性心衰竭。雖然死亡率沒有明顯差異,但透析過程、二尖瓣鈣化和主動脈瓣問題也會增加風險。總之,HVC對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血管健康是個重要的預測因子。 PubMed DOI

研究探討了2000年至2020年間八個高收入國家中主動脈瓣狹窄(AS)患者的死亡率趨勢。分析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後發現,所有國家的死亡率都有上升,但近年來德國、澳洲和美國的年齡標準化率有下降。80歲以上年齡組的死亡率在所有國家都下降。有必要進一步研究以深入了解這些趨勢。 PubMed DOI

討論人口老化導致心臟瓣膜疾病增加,並探討診斷治療挑戰。影像學和經皮技術進步改善治療選擇,人工智慧、數位方法等創新改變診斷和管理。新靶點、藥理策略、組織工程努力致力改善患者結果。強調早期檢測、個人化管理和尖端干預對優化患者結果的重要性。 PubMed DOI

心臟瓣膜疾病很常見,全球的患病率也在增加。傳統的治療方式像手術有其限制,導致某些患者無法獲得足夠的照護。影像學和手術技術的進步已經改善了治療方式。現在採用多學科的方法,根據疾病的潛在原因和病理生理學,提供個別化的治療。 PubMed DOI

風濕性心臟病(RHD)在貧困國家是大問題。研究指出RHD患者死亡率高,多因心臟問題導致。嚴重瓣膜疾病和某些心臟狀況增加死亡風險,手術可降低死亡率。研究呼籲提升RHD患者手術和治療的可及性,重視現行治療策略。 PubMed DOI

心衰竭(HF)患者的繼發性二尖瓣逆流(SMR)與高發病率和死亡率有關。隨著影像技術進步,如超音波心動圖和心臟MRI,SMR的診斷和評估變得更準確。治療上,根據指引使用的藥物包括β-阻滯劑和利尿劑等,能針對心臟問題並緩解症狀。心臟再同步治療也能改善某些患者的情況。雖然外科修復證據有限,但經導管邊緣對邊緣修復(TEER)顯示出生存率和生活品質的改善。有效管理需要多學科合作,以制定最佳治療策略。 PubMed DOI

一項隨機對照試驗評估經導管二尖瓣修復對心衰竭及中度至重度功能性二尖瓣逆流患者的效果。研究涵蓋505名來自九國的患者,隨機分為裝置組(接受二尖瓣修復加標準治療)和對照組(僅接受醫療治療)。結果顯示,裝置組在24個月內因心衰竭或心血管死亡住院的比率顯著低於對照組,且健康狀態改善更明顯。與裝置相關的安全事件極少,僅4名患者出現。總結來說,經導管二尖瓣修復顯著改善患者的住院次數及健康狀態。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早期主動脈瓣介入是否能降低無症狀重度主動脈狹窄及心肌纖維化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或非計劃住院率。研究在2017至2022年於英國和澳洲進行,招募224名患者,隨訪至2024年。結果顯示,早期介入組的全因死亡或非計劃住院率為18%,保守治療組為23%,差異不顯著。雖然全因死亡率相似,但早期介入確實降低了非計劃住院率,且改善了症狀。未來需進一步研究以確認這些結果。 PubMed DOI

一項針對901名無症狀重度主動脈狹窄患者的研究顯示,早期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比常規監測更有效。結果發現,TAVR組有26.8%的患者出現主要不良事件,而監測組則高達45.3%(風險比0.50),顯示TAVR能顯著降低不良結果。雖然兩組的死亡率相似,但TAVR組的中風和非計劃住院率較低。隨訪3.8年後,監測組中87%的患者最終接受了瓣膜置換。研究結論認為,早期TAVR對改善這類患者的結果更具優勢。 PubMed DOI

鈣化性主動脈狹窄症(AS)是因鈣化和纖維化導致主動脈瓣開口變窄的病症,主要影響年長者。在美國,65歲以上約有1-2%的人受影響,75歲以上則有12%。每年全球因AS死亡超過10萬人。診斷通常使用超音波心動圖,若主動脈流速超過2 m/s,可能在10年內發展為嚴重AS。治療上,輕度至中度AS可透過監測,而有症狀的嚴重AS則需進行外科手術或經導管植入術。選擇治療方式時需考量年齡及手術風險。及早介入可顯著降低死亡率。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