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了三種血液透析方式對腸道灌注和全身性炎症的影響,包括標準血液透析、冷血液透析和高容量血液透析濾過。四十名患者接受為期兩週的隨機治療,分析血液樣本中的微生物DNA及急性期反應標記物。結果顯示,所有透析方式對腸道健康和全身性炎症的影響相似,並未發現細菌轉位或顯著的急性期反應,挑戰了高容量血液透析濾過在這方面的優越性。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比較首次接受腎臟替代治療的患者,進行血液透析和血液濾過的效果。結果顯示後稀釋HF治療時間較長,但安全性和認知結果與HD相似。需要進一步大規模研究確認結果。 PubMed DOI

血液透析患者常有內皮功能障礙,研究比較不同透析膜對患者內皮功能的影響,結果顯示MCO和高通量膜對內皮功能影響相似,但MCO膜可能稍微改善流介導擴張。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使用內源性再灌注的HFR治療能有效且安全地去除尿毒症毒素,比HDF更有效。HFR可去除蛋白結合和大分子毒素,同時保留必要的化合物。這項研究證實HFR對患者去除毒素是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PubMed DOI

結合血液透析(HD)與血液吸附(HA)療法對於腎臟病患者有益,可降低死亡率。研究發現,每兩週進行HA的HD組在降低尿素氮水平和瘙癢評分上效果較佳,且能改善睡眠品質。結合HA的HD療法有助於清除毒素、改善症狀,提升生活品質,比單純進行HD更有效。 PubMed DOI

最新研究發現,高容量血液透析濾過(HDF)可能比高通量血液透析(HD)對患者效果更好。雖然HDF增加水和廢物排放,但通過調整處方和操作,HDF可以提供更好的透析效果,並減少液體消耗。研究顯示後稀釋HDF相對於HD對環境更友善,同時提高溶質清除效率,尤其對減少液體使用有益。 PubMed DOI

這份報告探討了高吸附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膜在血液透析中的初步研究結果,目的是改善透析過程中的炎症及尿毒症毒素去除。研究涵蓋10名患者,評估PMMA BG-U 2.1膜的安全性與可行性,並測量相關指標。隨後對20名患者進行18個月的觀察,結果顯示PMMA HDF雖然對流體積低於標準HDF,但KT/V值相似,且顯著降低C反應蛋白及肝醣素,對吲哚硫酸鹽濃度也有明顯改善。總體來看,PMMA膜在透析中安全有效,能有效去除毒素並減少炎症。 PubMed DOI

慢性腎病(CKD)是全球健康問題,特別是末期腎病(ESKD)與高死亡率有關。雖然已知傳統風險因素,但其潛在機制仍不明,炎症被視為關鍵因素。研究顯示,中切斷(MCO)透析膜能有效去除尿毒症毒素,並最小化白蛋白損失,改善透析結果。 在一項針對24名ESKD患者的研究中,MCO透析顯著增加自然殺手(NK)細胞比例,並促進抗炎免疫反應,Th2和T濾泡輔助(TFH)細胞增加,調節性T細胞(Treg)穩定。這些結果顯示MCO膜對改善ESKD患者的免疫反應有潛力。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腎衰竭患者進行了個別病人資料的統合分析,比較高劑量血液透析濾過與標準高通量血液透析對死亡率的影響。分析涵蓋五項隨機對照試驗,共有4,153名患者,結果顯示血液透析濾過可降低23%的全因死亡風險(風險比0.84)。不同患者亞組間的治療效果無顯著差異,且發現對流量增加與死亡風險降低有關。這表明血液透析濾過可能是腎衰竭患者的更佳選擇,研究獲得歐洲委員會Horizon 2020計畫支持。 PubMed DOI

本研究探討四種透析方式對慢性透析病患組織損傷的影響,透過細胞外囊泡(EVs)的釋放來評估。四十名病患被隨機分配至標準血液透析(S-HD)、冷透析(C-HD)、低容量血液透析濾過(LV-HDF)及高容量血液透析濾過(HV-HDF)。結果顯示,所有透析方式中,白血球和紅血球衍生的EVs均有增加,但LV-HDF和HV-HDF的血小板衍生EVs顯著較高。HV-HDF對心血管組織的損害似乎較小,然而EV釋放與低血壓的關聯仍需進一步探討。 PubMed DOI

血液透析(HD)對腎衰竭患者至關重要,HDF和高通量HD是常見的治療選擇。五項隨機對照試驗比較了HDF與低通量或高通量HD對成人全因及心血管死亡率的影響,但存在納入標準和方法學上的限制。歐洲腎臟協會針對HDF和高通量HD發佈共識聲明,重點在生存率、生活品質和生化指標,並針對兒科患者進行探討。結論指出,HDF可能提高整體及心血管生存率,但需根據患者健康狀況進一步研究。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