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評估了輔助性動脈內tenecteplase對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的療效與安全性。研究在中國34家醫院進行,共540名患者隨機分配接受tenecteplase或不進行額外溶栓治療。結果顯示,90天後無殘疾的患者比例tenecteplase組為49.1%,對照組為44.1%,差異不顯著(P = .11)。死亡率和顱內出血率也無顯著差異。總結來說,輔助性動脈內tenecteplase未顯著改善患者的結果或安全性。該試驗已註冊於ChiCTR.org.cn,識別碼為ChiCTR2200064809。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指出,內視鏡血栓切除術(EVT)對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有益,尤其對ASPECTS分數為3、4和5的患者及缺血核心體積較小者效果較好。但對ASPECTS分數較低和缺血核心體積較大的患者,EVT治療效果較差。總結指出EVT可改善廣泛缺血性中風患者結果,但對於潛望區體積最小的患者,仍需進一步研究。 PubMed DOI

一項研究比較了在病人最後一次被確認健康後發生缺血性中風的4.5至24小時內,使用替納肽酶(tenecteplase)與安慰劑的效果。研究發現,與安慰劑相比,替納肽酶並未帶來更好的臨床結果,且兩組中的症狀性顱內出血發生率相似。 PubMed DOI

研究發現,接受血栓切除手術的中風患者在90天後功能表現較佳且死亡率較低,但也有較高的顱內出血風險。因此,手術可能有助於康復,但需注意風險。 PubMed DOI

研究發現靜脈注射替納酶並不比標準治療更有效,反而可能有害。886名患者參與,結果顯示替納酶組死亡率較高。因此,輕度中風和顱內閉塞患者不建議接受此治療。 PubMed DOI

中國研究指出,中風患者使用tenecteplase治療後,4.5至24小時內能減少殘疾情況。經過90天,接受此治療的患者有更多只有輕微殘疾。而死亡率和顱內出血風險在兩組間相似。結果顯示tenecteplase對中風患者有潛在益處。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tenecteplase(alteplase的生物工程變體)在急性缺血性中風(AIS)治療中的非劣效性,針對在症狀發作後4.5小時內的中國患者進行。研究於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在55個中心進行,共1489名患者參與,1465名納入分析。結果顯示,tenecteplase組有72.7%的患者達到主要結果,alteplase組為70.3%,符合非劣效性標準。安全性方面兩組相似,tenecteplase是AIS治療的合適替代品,支持其臨床應用。臨床試驗登記號:NCT04915729。 PubMed DOI

大血管阻塞引起的中風是全球健康的重要議題,造成高殘疾和死亡率。近期血管內治療的進展有效地打通阻塞動脈,降低患者的殘疾和死亡風險。治療標準已擴大,允許在症狀超過六小時後介入,並可用簡單影像技術治療特定患者。然而,對於哪些大型缺血性梗塞患者最能受益於此治療,仍有許多未知數。隨著再灌注技術的發展,對開發細胞保護藥物的興趣也在增加,目的是改善患者預後。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中風後24小時內,透過非對比CT掃描識別的大面積梗塞患者進行血栓切除術的效果。試驗在47個中風中心進行,涉及300名患者,結果顯示血栓切除組的功能改善得分略高於對照組,但差異不具統計意義。兩組的死亡率相似,且血栓切除組的不良事件較多。總體來看,血栓切除術在此情況下未顯示明顯的功能改善,仍需進一步研究以探討其潛在好處。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中,使用氣球導管與傳統導管進行血栓切除的效果與安全性。研究在中國28家醫院進行,329名患者參與,主要觀察90天的功能恢復。結果顯示,氣球導管組的功能恢復較差,90天的改良Rankin量表(mRS)分數較傳統組低,且全因死亡率也較高(24%對16%)。這些結果顯示氣球導管可能不如傳統導管有效,需進一步研究確認。該試驗已在ClinicalTrials.gov註冊並因安全問題終止。 PubMed DOI

本研究評估在成功進行血管內血栓切除術後,對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施用腔內尿激酶的效果與安全性。試驗在中國35家醫院進行,招募535名患者,隨機分為接受腔內尿激酶和不進行額外溶栓治療兩組。結果顯示,腔內尿激酶組有45.1%達到無殘疾生存,對照組為40.2%,但差異不顯著(P = .19)。兩組的死亡率和顱內出血發生率相似。總結來說,腔內尿激酶未顯著改善患者預後。該試驗已註冊於ChiCTR.org.cn,識別碼為ChiCTR2200065617。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