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一項針對腎臟移植病人的研究發現,接受動靜脈瘻管(AVF)閉合的病人中,動脈健康併發症的發生率相當高。研究涵蓋60位病人,隨訪平均9.3年,結果顯示8%出現有症狀的動脈血栓,5%有動脈瘤。動脈超音波檢查顯示,閉合AVF的手臂肱動脈直徑幾乎是另一隻手臂的兩倍。累積發生率為20%的動脈血栓和10%的動脈瘤,顯示在決定AVF閉合時需謹慎考量,可能需考慮其他替代方法。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討論了腎衰竭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時血管通路的重要性,強調個別化治療計劃的必要性,應對通路故障有應變計劃。需轉介進行透析通路,避免某些血管程序以預防併發症。不同通路使用時間表不同,需及時處理增生、偷竊症候群和感染等併發症。全科醫師在保護和管理患者通路中扮演重要角色。 PubMed DOI

研究發現腎移植患者若有血液透析動靜脈瘻(AVF),則較容易發展新發心臟衰竭。除AVF外,透析時間、年齡、性別、糖尿病等因素也影響心臟健康。AVF可能增加心血管風險,需注意。結論指出,腎移植後的AVF可能是導致心臟問題的風險因素。 PubMed DOI

研究結果顯示,將超聲引導的銳利針技術與PTA結合治療AVF出流口狹窄問題,對閉塞性瘻管靜脈患者效果顯著。手術成功率高,並在手術後3、6和12個月維持通暢。這種技術對於重症情況下重建出流道是有效且安全的。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無接觸技術與傳統技術在腎衰竭患者自體動靜脈瘻管(AVF)創建上的效果。179名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顯示,無接觸技術的成熟率為93%,主要功能通暢率為72%,均高於傳統技術的89%和62%。年齡超過55歲、女性及靜脈直徑小於1.8毫米的患者,AVF失敗風險較高。特別是對於靜脈較小的患者,無接觸技術的成熟率和通暢率也顯示出明顯優勢。總體來看,無接觸技術提供了更佳的結果。 PubMed DOI

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SHPT)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見的併發症,甲狀旁腺切除術(PTX)是治療難治性病例的重要方法,但可能引發自體動靜脈瘻管(AVF)問題。本研究分析了2015至2021年間16名PTX後AVF功能障礙患者,並與64名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術後鈣水平較低及收縮壓變化(ΔSBP)下降幅度較大,ΔSBP每增加1 mmHg,AVF功能障礙風險增加11.6%。糖尿病患者的風險是非糖尿病患者的十二倍,且AVF失敗病史也顯著增加風險。研究指出,收縮壓下降、糖尿病及AVF失敗病史是SHPT患者術後AVF功能障礙的重要風險因素。 PubMed DOI

動靜脈瘻管(AVF)對血液透析至關重要,但早期失敗的問題常見。本研究針對四個標準識別早期失敗的風險因素,包括血栓/狹窄、血流量低於500 ml/min、靜脈直徑小於5 mm及靜脈深度超過6 mm,並評估靜脈可擴張性作為預測因子。研究納入105名患者,結果顯示60%經歷早期失敗,且低靜脈可擴張性是強預測因子。女性患者則可能因靜脈深度較大而面臨更高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中,抗磷脂抗體陽性患者與原生動靜脈瘻管(AVF)併發症的關聯。結果顯示,在116名患者中,32.7%持續aPL陽性,且這與AVF成熟失敗有顯著關聯,透過超聲檢查確認。即使考慮其他因素如AVF狹窄和血栓形成,這種關聯依然明顯。不過,aPL陽性與初次通暢性或狹窄之間並無顯著關係。這是首個報告aPL陽性與AVF成熟延遲或失敗之間明顯聯繫的研究。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在未接受動靜脈瘻管(AVF)建立的晚期慢性腎病患者中,AVF的潛在腎保護效果。研究於2010至2022年在蘇格蘭西部進行,分析了1,364名患者的eGFR變化。結果顯示,AVF組與無AVF組的eGFR下降無顯著差異,且AVF組的五年透析風險較高(87%對75%),但生存率較好(77%對67%)。總結來說,研究未能證實AVF對晚期慢性腎病患者有腎保護效果。 PubMed DOI

動靜脈瘻管或移植物對血液透析(HD)至關重要,因為它們連接高阻力的動脈與低阻力的靜脈,增強心輸出量。隨著年長末期腎病(ESKD)患者的增加,傳統的前臂遠端接入已不再適用,轉而使用上臂接入,這可能增加高輸出心臟衰竭的風險。對於這些患者,需透過多普勒超聲測量流量,若超過2,000 mL/min,則需進一步評估心輸出量。腎臟科醫生需向患者解釋高流量接入的影響,確保他們了解預後。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早期穿刺動靜脈瘻管(AVFs)及使用塑膠穿刺針對其短期和長期通暢性的影響。分析了1,127次手術資料,重點在765個透析用AVFs,隨訪至2015年12月。結果顯示,AVF在1年時主要通暢性為98.1%,2年降至80.1%。使用金屬針且FCT為1-2週的患者通暢性較低,而使用塑膠針的患者在不同FCT組別間無顯著差異。研究指出,早期使用塑膠針不會增加通路失敗風險,可能成為減少導管依賴的替代方案。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