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老化對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影響,以及其與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率的關聯。研究分析了COSMOS數據,追蹤了5,585名患者三年。結果顯示,年齡增長會增加低白蛋白血症的風險,特別是在年長患者中。65歲以上的患者,低白蛋白血症與死亡率的關聯較65歲以下者弱。研究指出,年輕患者的最佳血清白蛋白閾值為3.7 g/dl,而年長患者則為3.5 g/dl,建議在設定低白蛋白血症的臨床標準時應考慮年齡因素。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腹膜透析患者血紅素低於100 g/l時,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風險較高。年齡、性別、鐵補充和血液數值都影響血紅素水平。監測血紅素對預測結果很重要。 PubMed DOI

研究發現70歲以上開始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死亡率高,建立風險評分模型可預測死亡率,尤其對80歲以上患者有效。透析適合70-80歲患者,風險評分可預測80歲以上患者死亡率。 PubMed DOI

貧血在慢性腎臟病患者中很常見,通常會用促紅素來治療。這研究探討了影響促紅素抗性指數(ERI)及其與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率的因素。研究使用了中國血液透析結果和實踐模式研究(DOPPS)5的數據。分析發現透析歷程、白血球數、透析器類型、身體質量指數、性別和白蛋白等因素與ERI水平有關。高ERI與增加的全因死亡率有關,尤其是在某些亞組中。監測ERI可以幫助預測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風險,對ERI高的患者需要更密切的關注。 PubMed DOI

研究發現腎功能測量(eGFR和白蛋白尿)與死因風險有關,參與者超過900萬人。低或高eGFR水平會增加死亡風險,白蛋白尿愈高,風險愈大。結果顯示監測腎功能對預測死亡風險很重要。 PubMed DOI

研究發現,老年急性腎損傷患者接受持續腎臟替代治療時,年齡並非影響死亡風險的主要因素。研究分析了480名患者的數據,發現CRRT開始時的一些因素,如尿量、手術、主動脈球幫浦等,會影響死亡率。因此,在治療老年AKI患者時,不應只考慮年齡,還需綜合其他因素做出決策。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碳酰化白蛋白(C-Alb)升高與心血管死亡率的關聯,特別是在沒有或輕度慢性腎病的患者中。研究分析了3,193名參與者,發現C-Alb水平較高與年齡、女性、脈壓增加及炎症標記物相關。C-Alb與冠狀動脈疾病的嚴重程度顯著相關,並能改善死亡率的預測能力。研究認為C-Alb可作為心血管風險評估的生物標記,但仍需進一步研究以釐清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角色。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年齡對血液透析(HD)患者體重指數(BMI)與全因死亡率的影響。分析了66,129名來自韓國腎臟數據系統的HD患者,分為三個年齡組。結果顯示,在中位隨訪3.4年內,21.7%的患者死亡。較低的BMI與較差的生存結果相關,年輕組的生存時間隨BMI增加而延長,但老年組在BMI約25 kg/m²時生存時間穩定。年齡增長對生存時間的影響在長期內更顯著。總結來說,較低的BMI與HD患者的死亡率較高有關,年輕患者影響更明顯。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調查了75歲以上接受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中,血紅素(Hb)水平與死亡率的關係,並考量了他們的營養狀況。研究分析了2019至2021年的日本數據,納入95,771名患者,並計算了營養風險指數(NRI-JH)。結果顯示,在中位隨訪24個月內,有27,611名患者去世。低風險組的Hb水平較低時,死亡風險較高;而高風險組中,Hb水平與死亡率的關聯較弱。總結來說,高營養風險的老年患者中,Hb水平對死亡率的影響不如低風險患者明顯。 PubMed DOI

本研究探討鐵相關生物標記與血液透析病人貧血及全因死亡率的關係,旨在超越傳統的臨界值分析。透過前瞻性隊列研究,分析215,927名接受透析至少三個月的病人,發現低血清鐵蛋白和轉鐵蛋白飽和度(TSAT)與較高死亡風險相關。即使在高TSAT下,血清鐵蛋白的增加也可能提高死亡風險。研究建議為透析病人制定個性化的鐵管理策略,以改善治療效果。 PubMed DOI

這項分析評估低白蛋白血症與接受腹膜透析(PD)患者發生腹膜透析相關腹膜炎(PDAP)風險的關聯。研究涵蓋6,448名PD患者,結果顯示低白蛋白血症患者的腹膜炎風險顯著高於正常白蛋白水平者(OR: 2.70)。在持續性行動腹膜透析(CAPD)中,風險更高(OR: 5.79)。基線白蛋白測量顯示顯著關聯(OR: 2.53),而PD後測量則無顯著性。總結來說,低白蛋白血症與PD患者腹膜炎風險增加有關,強調監測白蛋白水平的重要性。未來需進一步研究PD後白蛋白水平的影響。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