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開發了兩個新模型,能估算未接受替代療法的腎衰竭患者的最大24小時尿鉀排泄量,目的是預防高鉀血症。研究分析了145名高鉀血症患者的數據,並用102名患者的樣本建立模型,接著在剩下的43名患者中進行驗證。結果顯示,這些新模型的準確度高,偏差低,且與實際測量結果有強烈相關性,為高風險患者的飲食鉀攝取管理提供了有用工具。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KFRE在CKD-EPI 2021 eGFR下仍準確,但在特定情況下可能低估或高估風險。新模型結合樣條項和考慮死亡風險,改善了某些亞組的預測,但整體表現未有明顯提升。總結來說,KFRE在CKD-EPI 2021方程式下表現穩定,額外變數未顯著提升預測能力。 PubMed DOI

研究發現,慢性腎臟疾病(CKD)患者攝取不同食物的鉀量,與高鉀血症有關。雖然總鉀攝取量與血清鉀水平有些關聯,但不致引起高鉀血症。然而,從某些食物如馬鈴薯攝取的鉀,可能增加高鉀血症風險。因此,在處理CKD患者的高鉀血症時,需注意食物中鉀的來源。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飲食纖維攝取與維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高鉀血症的關聯,共有110名患者參與。結果顯示,38名患者有高鉀血症。正常血清鉀組的碳水化合物和飲食纖維攝取顯著高於高鉀血症組,且報告便秘的比例較低。邏輯回歸分析指出,飲食纖維攝取是對抗高鉀血症的獨立保護因子,建議每日攝取超過15.33克的纖維有助於預防高鉀血症。研究強調MHD患者需注重均衡飲食,特別是飲食纖維的攝取。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尿路結石患者的急性腎損傷(AKI)風險因素進行調查,並建立早期檢測AKI的預測模型。研究分析了1,016名急診患者,發現18.7%發展為AKI。透過多因素邏輯回歸,識別出年齡、發燒、糖尿病等獨立風險因素。預測模型的ROC曲線下面積(AUC)為0.818,顯示良好表現,並具臨床實用性,能幫助醫生識別高風險患者,改善預後。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調查了在接受血液透析的末期腎病中國患者中,高鉀血症的盛行率及其管理情況。研究於2021年5月至2022年7月進行,招募了600名患者。結果顯示,75.5%的患者在六個月內經歷高鉀血症,且復發率隨時間上升,六個月時達78.6%。然而,只有5.3%的患者接受鉀結合劑治療,顯示在管理鉀水平上存在不足,特別是在非透析日。研究強調了改善高鉀血症長期管理策略的必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能否從成人患者的隨機尿鈉樣本估算24小時尿鈉排泄量。研究包含284名患者的發展隊列和229名的驗證隊列,建立了多變量線性回歸模型。結果顯示該模型在內外部驗證中均具良好校準和區分能力,24uNa的估算值與實測值之間的平均偏差為24.85 mmol/24h,且相關性顯著。不過,由於信賴區間的變異性,研究不建議用隨機尿樣本來替代24小時尿液收集。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慢性腎病(CKD)如何影響身體在進食後處理鈉和鉀的能力,特別是餐後高鉀血症的風險。研究比較了有腎損傷的老鼠與健康老鼠在利尿劑和鉀負荷下的反應。主要發現包括:5/6腎切除老鼠對氫氯噻嗪的鉀排泄反應降低,急性鉀負荷下其鈉和鉀排泄量低於健康組,導致血漿鉀和醛固酮增加。此外,鉀負荷改變了與鈉和鉀處理相關的特定蛋白質,顯示CKD損害了排泄鉀的能力,增加了高鉀血症的風險。 PubMed DOI

這個專案旨在開發一個全面的慢性腎臟病進展模型(CKD-PM),不僅評估腎衰竭風險,還考量相關併發症。研究人員透過文獻回顧,識別風險因素及預測方程式,並從美國及國際的CKD登記資料中獲取數據。CKD-PM是一個患者層級的狀態轉移模型,依據KDIGO指導方針進行健康狀態分類。模型經內外部驗證,準確預測全因及心血管死亡率,並對腎小管過濾率變化提供可接受的預測,顯示出其穩健性與可靠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4314名日本患者,調查鉀攝取量與慢性腎病(CKD)進展的關聯,為期五年。結果顯示,鉀攝取量較低的患者,CKD進展風險增加,最低四分位數的患者風險比最高四分位數高出24%。此外,鉀攝取量減少也與CKD進展風險上升有關。這些結果顯示,適當的鉀攝取對CKD患者可能有益,但仍需小心,以免引發高鉀血症等不良影響。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飲食鉀攝取與代謝組學標記的關係,目的是增進對鉀的飲食評估,並了解其在慢性腎病(CKD)發展中的角色。研究分析了3,812名未患CKD的成年人數據,發現飲食鉀與33種血清代謝物有顯著關聯,其中十種與新發CKD風險相關。特別是甘油酸顯示出與飲食鉀正相關、與CKD風險負相關,可能對CKD有保護作用。這些結果顯示飲食鉀及其代謝物在CKD發展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