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分析了慢性腎臟病(CKD)患者的診斷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係,對象為3,119名不依賴透析的患者。研究發現,糖尿病腎病和多囊腎病的腎臟結果風險顯著高於IgA腎病,而慢性間質性腎炎的風險較低。高血壓性腎硬化的全因死亡率風險則顯著增加。這些結果顯示,CKD的根本原因對預後影響深遠,強調需針對不同類型的CKD制定個別化的管理策略。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年長患有慢性腎臟疾病(CKD)的病人,不同的腎臟病理類型會影響長期存活率。特別是中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MPGN)和淀粉樣變性(AMY)與較高的死亡率有關。除了年齡、基線腎功能和病史等因素外,病理類型也是影響年長CKD患者存活的重要因素。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非糖尿病患者中正常白蛋白尿的慢性腎病(CKD)發展,重點在白蛋白尿水平與腎臟及心血管結果的關聯。研究發現,中度和重度白蛋白尿患者的腎臟不良結果風險顯著增加,分別為正常白蛋白尿的3.3倍和8.6倍。心血管事件在白蛋白尿較高的患者中也更常見。正常白蛋白尿患者的腎小管過濾率下降速度較慢,腎病進展顯著較慢,但心血管風險仍略高。這些結果可為未來的干預研究提供參考。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冠狀動脈鈣化(CAC)進展對慢性腎病(CKD)成人心血管疾病(CVD)、心力衰竭及全因死亡風險的影響。研究分析了1,310名參與者,發現32.5%無基線CAC的參與者出現新發CAC,35.3%有基線CAC的參與者顯示進展。結果顯示,新發CAC與CVD風險增加2.42倍、全因死亡風險增加1.82倍;進展性CAC則與全因死亡風險增加1.73倍有關。研究強調CAC進展在CKD患者中與心血管風險的關聯,但也指出了一些限制因素。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有多種情況,風險差異常被忽略。英國的NURTuRE-CKD研究分析了2,996名成人的腎功能,發現不同原發性腎臟疾病(PRD)之間的風險差異顯著。研究中,23.9%的參與者經歷腎衰竭,且糖尿病腎病等高風險疾病的預測準確性較高。白蛋白尿的預測價值因診斷而異,顯示CKD管理需個性化,考量特定的腎臟疾病。 PubMed DOI

遺傳性腎臟疾病(IKD)和先天性腎臟及尿道異常(CAKUT)是腎衰竭的重要原因,卻常被歸類在更廣泛的類別中,影響流行程度的了解及基因檢測的推動。根據歐洲腎臟協會的資料,2019年IKD-CAKUT佔新腎臟替代療法案例的8.9%,成為腎衰竭的第四大原因,尤其在20歲以下患者中佔41.0%。這些疾病在女性及年輕患者中更為常見,明確的分類有助於提升對慢性腎臟疾病的認識,並強調基因檢測的重要性。 PubMed DOI

PROGRESER研究是一項為期三年的多中心觀察性研究,針對西班牙的第三期慢性腎病(CKD)患者進行。研究發現,462名患者中,66.2%經歷腎損傷進展,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進展比例相近,分別為67.3%和65.3%。初始的平均腎小管過濾率(eGFR)從43.9降至29 mL/min/1.73 m²。研究指出,傳統風險因素如高血壓和低鈣/高甲狀旁腺激素水平與進展有關,並強調需進一步探索新的生物標記和治療策略。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家族病史對慢性腎臟病(CKD)患者健康的影響,分析了超過6,500名參與者的數據。主要發現包括:家族中有常見疾病的病史會顯著提高CKD患者罹患糖尿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雖然多基因風險分數與CKD進展有關,但家族腎病史並不獨立預測CKD進展,只有糖尿病病史與CKD進展風險增加有關。這強調了收集家族病史對CKD患者臨床風險評估的重要性,特別是糖尿病的影響。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多重疾病對慢性腎病(CKD)患者的影響,特別是與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關聯。研究分析了福岡腎病登記中心4,420名非透析CKD患者的數據,識別出23種共病,並將患者依共病數量分為四組。隨著共病數量增加,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全因死亡率的風險也上升,顯示多重疾病與CKD患者的心血管風險及死亡率有明顯相關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腎臟生物標記與糖尿病患者慢性腎臟病(CKD)進展及死亡風險的關聯。研究分析了1,256名腎功能減退的糖尿病患者,識別出三個腎臟健康的關鍵維度:全身性炎症與過濾、腎小管功能及腎小管損傷。結果顯示,腎小管功能和損傷分數與CKD進展及死亡風險有顯著關聯,強調這些生物標記在評估腎臟健康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481名中國成人型1型糖尿病(T1DM)患者,探討腎病進展的相關因素。結果顯示,男性、病程較長、高三酸甘油脂及高收縮壓均與慢性腎病(CKD)進展風險正相關,而較低的體重指數(BMI)則為負相關因素。研究還指出,高血糖、高血壓及高尿酸血症與腎病階段有關。建議對早期T1DM患者,特別是低BMI及合併高血壓的男性,應加強監測腎功能,並考慮轉診腎臟科專家以進行干預,強調早期檢測的重要性。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