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在澳洲三家醫院進行的隨機對照試驗比較了新型外周插入中心導管(PICCs)材料的有效性。1098名參與者接受了疏水性、氯己定或標準聚氨酯PICCs,並監測8週。結果顯示,疏水性導管的設備失效率為5.9%,氯己定為9.9%,標準聚氨酯為6.1%。風險差異顯示,疏水性和氯己定導管並未顯著優於標準聚氨酯,且氯己定組的併發症比率較高。總體而言,這些新型導管未降低設備失效風險,且無不良事件與介入措施相關。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了長期臨床血液透析患者使用的隧道型血液透析導管尖端設計與導管功能持續時間之間的關聯。研究發現,具有階梯尖端設計的導管比具有對稱或分裂尖端設計的導管更容易失效。分裂尖端導管表現良好,但並不常用。使用對稱尖端導管可能有助於減少患者的機械故障和額外程序的需求。 PubMed DOI

一項研究比較了在心臟或腹部手術前皮膚消毒中,碘聚酮和氯己定葡萄糖醇酒精溶液的有效性,以預防手術部位感染(SSIs)。這項試驗涉及瑞士的3360名患者,發現碘聚酮在預防SSIs方面與氯己定葡萄糖醇酒精溶液不相上下。結果在不同類型的手術中都是一致的。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在澳洲進行的REDUCCTION試驗中,對於隧道血液透析導管的機械故障,透過導管更換並不會降低併發症存活率。因此,對於這種情況,可能更妥善的做法是進行導引線更換。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調查了西班牙慢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為何中央靜脈導管(CVC)使用率高,儘管有其他建議的血管通路方法。研究分析了637名患者,發現40%使用CVC,54.3%擁有動靜脈瘻管(AVF)。使用CVC的患者中,許多人因血管問題或個人拒絕而無法使用AVF。研究指出,CVC的使用與早期開始透析有關,並強調需要對晚期慢性腎病患者進行更系統的AVF評估與規劃,以改善治療結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在接受血液透析的小兒患者中,使用4%四鈉EDTA作為中心靜脈導管(CVC)鎖定溶液的安全性與有效性。研究顯示,CVC相關血流感染(CRBSI)的發生率顯著下降,從每1000導管天數0.89次降至0.18次,CVC更換程序的比率也從1.99次降至1.29次。整體來看,使用4%四鈉EDTA能有效減少CRBSI及CVC更換,可能有助於提升小兒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持久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調查了使用中央靜脈導管(CVCs)的血液透析患者在淋浴的實踐與態度,以及醫療提供者的看法。結果顯示,304名醫療提供者中有45%反對患者淋浴,主要擔心導管感染。大多數醫療提供者表示,如果有研究證明淋浴不會增加感染風險,他們會改變建議。89名患者中,69%目前在淋浴,74%希望能淋浴,78%重視感染預防。研究強調需進行高品質研究,以確定淋浴的安全性,並在改變建議前評估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一種新型細胞不可滲透內支架(CIE)在治療血液透析病人動靜脈瘻管(AVF)狹窄的效果,並與標準的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TA)比較。研究涵蓋245名病人,結果顯示CIE組的六個月主要通暢率(TLPP)為89.6%,顯著高於PTA的62.3%。通路主要通暢率(ACPP)也較高,分別為72.2%對57.0%。安全事件方面,兩組差異不大。總結來說,CIE在維持通暢性上優於PTA,且不增加安全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早期穿刺動靜脈瘻管(AVFs)及使用塑膠穿刺針對其短期和長期通暢性的影響。分析了1,127次手術資料,重點在765個透析用AVFs,隨訪至2015年12月。結果顯示,AVF在1年時主要通暢性為98.1%,2年降至80.1%。使用金屬針且FCT為1-2週的患者通暢性較低,而使用塑膠針的患者在不同FCT組別間無顯著差異。研究指出,早期使用塑膠針不會增加通路失敗風險,可能成為減少導管依賴的替代方案。 PubMed DOI

數百萬腎衰竭患者依賴靜脈導管(CVC)進行血液透析,但約20%的CVC因功能不良而需移除。主要原因是血栓和纖維鞘形成,某些因素如女性、左側放置及過去功能不良會增加風險。雖然每週使用溶栓鎖可改善血流,但在低感染環境中其成本效益存疑。濃縮肝素鎖雖可減少溶栓需求,但出血風險較高。4%檸檬酸可能是更安全且便宜的替代品。實施全面的CVC護理策略可降低功能不良率33%。未來研究應聚焦於高風險患者,以制定更有效的預防措施。 PubMed DOI

本研究比較經右側外頸靜脈(EJV)與右側臂頭靜脈(BCV)置入導管的通暢率,針對隧道式帶袖導管(TCC)喪失的病人進行分析。回顧30名病人,EJV組11人,BCV組19人。結果顯示,兩組均無氣胸或嚴重動脈損傷等併發症。一年通暢率EJV為54.55%,BCV為36.84%;兩年分別為27.27%和21.05%。但這些差異在統計上不顯著(p值均大於0.5)。研究結論是這兩種進入途徑在替換透析導管時皆安全有效,通暢率無顯著差異。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