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利尿劑在慢性腎病(CKD)的管理中非常重要,因為它們能促進腎臟排除多餘的鈉,減少血漿容量。CKD會影響腎小管功能,導致鈉排泄困難,進而引發高血壓。為了控制鈉和容量過載,患者需限制鈉攝取並使用利尿劑。噻嗪類利尿劑適合高血壓,而環利尿劑則用於容量過載,常與其他療法搭配。礦物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對於治療利尿劑耐藥的情況也很重要。此外,利尿劑還能幫助診斷腎臟疾病及管理電解質失衡。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探討環狀利尿劑對透析前後狀況及死亡率的影響。結果顯示持續使用利尿劑組在透析前有較佳表現,且透析後死亡率較低。持續使用利尿劑可能改善透析狀況並降低死亡風險。 PubMed DOI

環狀利尿劑常用於調整慢性心臟衰竭患者的體液。雖然心衰管理有指引,但對於利尿劑抗性患者缺乏明確建議。當利尿劑無法有效排除鈉時,就會出現抗利尿情況。結合利尿劑方案和SGLT2抑制劑可幫助克服抗利尿。然而,由於資料有限,處理抗利尿挑戰重重,且可能影響預後。本文回顧了各種處理抗利尿的方法,並強調增加血容量對治療反應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體積過載是心臟衰竭的重要特徵,利尿劑治療至關重要。研究支持使用SGLT2抑制劑和MR拮抗劑治療慢性心臟衰竭,尤其在急性心臟衰竭中環狀利尿劑無效時。進一步研究碳酸酐酶抑制劑和噻嗪類對急性心臟衰竭的影響,以及組合利尿劑對改善結果的作用。 PubMed DOI

高血壓對慢性腎臟病患者影響嚴重,但他們對此認知不足。尋找新治療方法改善血壓控制至關重要,如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劑和腎臟神經切斷術。未來CKD高血壓管理前景樂觀,有望帶來更好的成效。 PubMed DOI

血液透析病人常吃利尿藥,但該吃多少才最好,對結果有什麼影響還不確定。一個研究發現,超過27,000名病人中,不同國家利尿藥的使用和劑量有很大差異。吃較多利尿藥並不會讓結果更好,反而會增加住院風險。不同國家對利尿藥的處方有所不同,歐洲國家使用較多,美國則較少。 PubMed DOI

腎小球疾病是慢性腎病和末期腎病的重要原因,糖尿病腎病最為常見,但非糖尿病原因如惡性腫瘤、自體免疫疾病等也有影響。這些非糖尿病腎小球疾病較為罕見,且缺乏強有力的臨床數據,晚期轉診可能影響預後。管理策略包括緩解水腫、高血壓、蛋白尿等併發症,並針對病因治療。新藥如SGLT2抑制劑和ns-MRAs顯示出改善腎臟預後的潛力,目前有多種新藥正在臨床試驗中。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與心臟衰竭(HF)常同時存在,增加了病患的風險與死亡率。雖然HF的治療有進展,但CKD患者面臨更高的副作用風險,導致臨床試驗多排除重度CKD患者,影響了治療的最佳化。這篇綜述探討了不同CKD階段患者的HF管理,包括推薦藥物、設備使用及虛弱對治療的影響,並強調個別化治療計劃及多學科合作的重要性,以改善這些複雜病症的管理。 PubMed DOI

目前心臟衰竭的治療主要是使用環利尿劑搭配指導性醫療療法(GDMT),以提升病人的療效。GDMT 包含四種主要藥物:ARNIs、β-阻滯劑、MRAs 和 SGLT2i。環利尿劑如 torsemide、furosemide 和 bumetanide 常用於管理液體過載,特別是晚期心臟衰竭病人。這種結合治療旨在改善生活品質、降低住院率及提升存活率。最近研究強調,應根據病人的臨床狀況來制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以達到最佳療效。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是一種常見且漸進的疾病,特別是在糖尿病患者中,對死亡率和病痛影響重大。這兩種疾病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CVD)的風險,而CVD是CK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早期檢測CKD和及時治療能有效減緩疾病進展,降低CVD風險。 CKD通常無明顯症狀,因此實驗室檢測至關重要,需定期評估腎小管過濾率(eGFR)和尿液白蛋白與肌酸酐比率(UACR)。針對糖尿病患者,建議採用四大治療策略,包括RAS抑制劑等,以更有效降低心腎風險。總之,早期檢測和適當治療對CKD和糖尿病患者至關重要。 PubMed DOI

高血壓和慢性腎病(CKD)是心臟衰竭的主要風險因素。最近研究發現,SGLT-2抑制劑、非類固醇礦物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nsMRA)和GLP-1受體激動劑等新療法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及非糖尿病CKD患者的心臟衰竭事件和住院風險,並有助於減緩CKD進展至末期腎病。因此,SGLT-2抑制劑已成為這些患者的一線治療選擇,而nsMRA的使用也在增加,未來可能取代螺內酯。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