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了腹主動脈分支鈣化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流行率及其預後意義,特別是內髂動脈和腸系膜動脈。結果顯示,95.36%的患者有血管鈣化,且腹主動脈和內髂動脈的鈣化率最高。在中位隨訪3.92年中,有137名患者去世,內髂動脈和腸系膜動脈的鈣化與死亡率高度相關。研究還建立了一個模型,能有效預測3年生存率,顯示內髂動脈鈣化是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率的可靠預測指標。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血液透析患者若有心臟瓣膜鈣化(HVC),尤其是新開始透析或使用導管的患者,更容易發生心血管事件,尤其是急性心衰竭。雖然死亡率沒有明顯差異,但透析過程、二尖瓣鈣化和主動脈瓣問題也會增加風險。總之,HVC對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血管健康是個重要的預測因子。 PubMed DOI

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的CKD患者主動脈硬度較高,且與腹部和冠狀動脈VC有關。主動脈硬度可能是預測CKD患者VC的重要指標,特別是合併糖尿病的情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腹部動脈鈣化(AAC)分數值與腎移植等待名單上的死亡率之間的相關性。他們發現,較高的AAC分數與增加的死亡風險有關,即使在調整其他因素後仍然如此。AAC分數可能是評估腎移植候選人風險的有用非侵入性影像生物標記。 PubMed DOI

最新研究指出,測量主動脈根部直徑(ARD)與一般人口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有關。研究針對血液透析終期腎臟病患者的 ARD 預測價值進行探討,結果顯示,相對於體表面積,ARD 與這族群的全因死亡率和主要心血管事件有獨立關聯。因此,ARD 評估有助於改善這些患者的風險評估和預防策略。 PubMed DOI

研究針對末期腎臟疾病(ESKD)患者的冠狀動脈鈣化情況進行調查,使用Agatston冠狀動脈鈣化分數(CACS)評估鈣化嚴重程度。研究開發了一個預測模型,可估計ESKD患者嚴重鈣化的風險。結果顯示年齡、洗腎歷程、藥物治療和血液檢驗結果等因素是影響ESKD患者鈣化風險的重要因素。左前降支冠狀動脈鈣化比例最高。這個模型有助於評估ESKD患者的鈣化風險,特別是無法進行冠狀動脈CT掃描的患者。 PubMed DOI

最近研究發現,microRNA-16-5p (miR-16-5p) 在血管鈣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在維持性血液透析 (MHD) 患者中的影響尚未深入探討。本研究分析了132名MHD患者的血清miR-16-5p水平與鈣化風險的關聯。結果顯示,59.80%的患者有鈣化,且miR-16-5p表達每下降一四分位數,腹主動脈鈣化分數顯著增加。研究指出,miR-16-5p表達降低可能是MHD患者血管鈣化的潛在風險因素。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冠狀動脈鈣化分數(CACS)和腹主動脈鈣化分數(AACS)對腎臟移植受者心血管及腎臟結果的影響。研究納入944名患者,結果顯示高CACS組的心血管事件風險顯著增加(風險比5.97),全因死亡率也提高(風險比2.74)。高AACS組的心血管風險同樣較高(風險比2.38)。雖然CACS能提升心血管事件預測準確性,但CACS和AACS對腎臟結果並無顯著影響。總結來說,移植前的高動脈鈣化是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獨立風險因素,但不影響腎臟結果。 PubMed DOI

一項研究探討慢性透析患者中血管鈣化與鹼性磷酸酶水平的關聯,並分析其對心血管風險的影響。研究涵蓋376名患者,根據主動脈弓鈣化分數和鹼性磷酸酶水平進行分類。結果顯示,中度至重度鈣化及高鹼性磷酸酶的患者,在三年內面臨更高的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風險。這強調了針對血管鈣化和鹼性磷酸酶水平進行干預的重要性,以降低慢性透析患者的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調查血管鈣化的進展及其風險因素,共有374名患者參與。研究發現,58%的患者在兩年隨訪中出現血管鈣化進展,且這些患者的內皮損傷標記物(如E-選擇素和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顯著較高。經過調整後,內皮損傷被確認為血管鈣化進展的重要風險因素。這些結果顯示,監測和處理內皮損傷對於管理這類患者的血管鈣化非常重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新開始透析的男性與女性慢性腎臟病患者在預後上的差異,特別是全因死亡率和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分析1459名患者的數據,結果顯示女性的全因死亡率和MACE風險顯著低於男性,但這一優勢在有主動脈鈣化(AC)的患者中消失。研究強調AC可能抵消女性的生存和心血管優勢,提醒我們在這群患者中重視AC的影響。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