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本研究探討維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身體活動能力與血清irisin水平之間的關係,於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進行,252名病人參與。研究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測量血液中irisin水平,並透過生物電阻抗分析評估身體組成。結果顯示,IPAQ得分與irisin水平的自然對數呈正相關(r = 0.326, P < 0.001)。影響IPAQ得分的獨立因素包括ln irisin、年齡、空腹血糖及二氧化碳結合力。這是首個臨床證據,顯示血液透析病人中,較高的血清irisin水平與更佳的身體活動能力相關。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慢性腎臟疾病-礦物質和骨質異常(CKD-MBD)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很常見,會導致各種健康問題。研究指出,血液透析患者中,低維生素D水平與較高的疲勞有關,尤其是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的疲勞和併發症較多,血清磷和iPTH較低,但與非老年患者相似。即使調整其他因素後,老年患者的維生素D仍與較高的疲勞相關。這顯示維生素D可能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疲勞中扮演一定角色。 PubMed DOI

PEW在CKD患者中常見,伊瑞辛對CKD併發症有保護作用,但對肌肉萎縮影響尚不明確。研究指出,PA誘導肌肉萎縮,而伊瑞辛可抑制此影響,可能成為治療CKD患者肌肉消耗的方法。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血清鐵棍素在預測腹膜透析(PD)患者全因和心血管死亡中的角色。研究包括了154名PD患者,發現高血清鐵棍素水平與較好的心血管存活率相關。然而,血清鐵棍素水平並未顯著預測全因死亡。研究結果表明,血清鐵棍素可能是監測PD患者心血管結果的潛在標誌。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了接受腹膜透析(PD)和血液透析(HD)的末期腎臟病患者的身體活動量和生活品質。兩組患者均顯示出較低的身體活動水平,但PD患者的身體組分摘要分數較高。在兩組中,較高的身體活動量與較好的生活品質有關。這項研究凸顯了身體活動對於改善透析患者生活品質的重要性。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大部分中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缺乏運動,多數僅做輕度活動如散步。而那些進行中至高強度運動的患者在健康相關生活品質表現較好。定期運動也與部分領域的HRQOL有正向關聯。研究建議應鼓勵患者增加身體活動,並訂製適合他們活動水平和習慣的運動計畫。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每日步數與接受血液透析(HD)患者心血管健康的關聯,參與者107名,平均年齡56.3歲,主要為男性,日均步數中位數為2558步。結果顯示,每日步數與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及原生T1有顯著關聯,步數越高,LVEF改善越明顯,原生T1值則較低。特別是每日步數達2000步時,LVEF已有改善,2500到6000步之間原生T1顯著降低。研究建議增加身體活動以促進HD患者心血管健康,並呼籲進一步研究以確認結構化運動的效果。 PubMed DOI

這篇評論指出身體活動和運動對改善心腎健康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慢性腎病(CKD)和心血管疾病(CVD)方面。隨著腎功能惡化,CVD及死亡風險會增加。研究顯示,定期運動能預防CKD,減緩腎功能下降,並降低CVD風險。雖然運動介入能增強心肺適能,對CKD和CVD的風險因素有正面影響,但在臨床實踐中仍需更多隨機對照試驗來評估長期效果。此外,還需解決將運動融入CKD患者日常護理的挑戰。 PubMed DOI

這項大型研究調查了274,292名參與者,探討身體活動(PA)、估計心肺適能(eCRF)與慢性腎臟病(CKD)風險的關係。結果顯示,整體上身體活動與CKD風險無顯著關聯,但45歲以下的年輕人若活動不足或活躍,CKD風險較低。男性在較高活動水平下也有降低CKD風險的趨勢。此外,高eCRF組的CKD風險比低eCRF組低20%。這些結果顯示,身體活動和心肺適能對CKD風險的影響因年齡和性別而異。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透析過程中運動對血液透析(HD)患者腦氧合(rSO2)的影響。研究發現,運動能顯著提升rSO2及氧合血紅蛋白,並在運動後15分鐘內維持這些水平。20名參與者中,最終分析了16名患者的數據,結果顯示運動結束時rSO2增加1.3%,而控制組則下降。這表明透析期間的運動可能有助於改善HD患者的認知功能。 PubMed DOI

研究顯示,末期腎病(ESKD)患者中癡呆症的盛行率很高,但身體活動(PA)與癡呆風險的關聯尚不明確。一項針對11,724名透析患者的研究發現,進行身體活動可降低癡呆症風險,風險比為0.686。即使考慮其他因素,這一結果仍然成立。身體活動與阿茲海默症風險較低有關,但與血管性癡呆無明顯關聯。總之,參與身體活動的透析患者癡呆症風險普遍較低,顯示身體活動對健康的重要性。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