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調查了心衰竭患者使用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 (SGLT-2) 抑制劑的停藥率及其對臨床結果的影響。研究在2015至2021年於首爾的三星醫療中心進行,納入775名患者。結果顯示,一年停藥率為7.5%,五年為20%。主要停藥原因包括虛弱、過度利尿、腎功能惡化及尿道感染。停藥患者的心衰竭住院率顯著高於持續用藥者,特別是女性及腎功能較低的患者。這強調了SGLT-2抑制劑停藥的臨床意義。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SGLT2抑制劑對治療心衰有潛力。研究顯示,在東京一家醫院的1108名急性心衰患者中,使用SGLT2抑制劑的患者(289人)與未使用的患者(819人)相比,整體事件發生率較低。尤其是在住院期間開始使用SGLT2抑制劑的患者,無論心臟收縮功能如何,出院後的結果都更好。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停止使用鈉葡萄糖共轉運輸蛋白2抑制劑(SGLT2i)對心臟衰竭患者的再入院率造成的影響。他們發現停止使用SGLT2i的患者相較於繼續使用該藥物的患者,所有原因的再入院率較高。然而,兩組之間的總醫療費用沒有顯著差異。 PubMed DOI

隨著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 (SGLT2) 抑制劑的使用增加,雖然其減重及心腎保護效果受到重視,但仍有嚴重副作用的擔憂,如尿道感染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研究分析391名住院糖尿病患者的數據,發現2020年組的整體停止用藥情況減少,但因虛弱導致的停止卻增加。儘管對安全使用的認識提高,因藥物不良反應導致的住院情況並未顯著減少,顯示仍需加強教育與宣導。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2017年至2021年間,退伍軍人健康管理局使用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對慢性腎病(CKD)患者的影響,共納入222,772名年齡約68歲的患者。結果顯示,32%的患者在中位隨訪1.6年內停用SGLT2i,且41%的停用發生在前三個月。基線腎功能較低的患者停用率較高,但這種關聯隨時間減弱。研究建議未來需進一步探討影響停用的因素,以提升SGLT2i在CKD患者中的療效。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停止使用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 (SGLT2) 抑制劑和類胰高血糖素肽-1 受體激動劑 (GLP-1 RAs) 對慢性腎病 (CKD) 患者的影響。分析了2005至2022年退伍軍人醫療系統的數據,發現37%的 SGLT2 使用者和47%的 GLP-1 RA 使用者曾停藥。研究指出,某些族群及健康狀況與停藥率較高有關,且停藥超過180天會增加死亡和心臟衰竭住院的風險,顯示CKD患者停藥現象普遍且影響健康。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調查了2014至2021年間,瑞典斯德哥爾摩的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分析SGLT-2抑制劑與DPP-4抑制劑對高鉀血症風險及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抑制劑(RASi)停藥的影響。結果顯示,使用SGLT-2抑制劑的患者高鉀血症發生率較低,但對RASi的停藥率影響不大。這顯示SGLT-2抑制劑雖能降低高鉀血症風險,但未能改善RASi的持續使用,可能因為整體停藥率較高。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 (SGLT2) 抑制劑在老年人中的耐受性,發現臨床試驗中老年人代表性不足。分析了2013至2021年間使用SGLT2抑制劑的退伍軍人數據,結果顯示232,495名患者中,有26.1%在一年內停藥,且年齡越大停藥率越高。特別是85歲以上的患者,停藥風險比65歲以下者高21%。研究建議對85歲及以上的患者進行更密切的監測,以確保用藥安全。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心臟衰竭和糖尿病患者對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的遵從性,發現只有60%的患者在一年後持續使用。研究分析了2013至2018年間的數據,發現中位隨訪2.3年內,有8,463名患者出現主要不良事件,死亡率和住院率分別為每1,000人年25.5和39.4。年齡、低BMI、低體重、貧血、慢性腎病及利尿劑使用是主要風險因素。擁有三個或以上風險因素的患者,其不良結果風險是無風險者的3.04倍,顯示需對這些患者進行更仔細的副作用監測。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在2型糖尿病(T2DM)及晚期慢性腎病(CKD)患者中的安全性與有效性。結果顯示,持續使用SGLT2i的患者在長期隨訪中,HbA1c有顯著降低,且體重減輕更明顯。雖然腎功能略有惡化,但不良事件無顯著差異。整體而言,SGLT2i的好處似乎超過了安全性顧慮,對這類患者仍具潛在優勢。 PubMed DOI

COORDINATE-Diabetes 試驗旨在解決第二型糖尿病及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中,SGLT-2 抑制劑和 GLP-1 受體激動劑使用不足的問題。儘管這些療法能有效降低心血管風險,但常常未被開立或中止。分析顯示,中止原因包括不良反應、患者偏好、成本與可及性,以及臨床判斷。這些結果顯示需針對障礙制定策略,以提升高風險族群對療法的遵從性,改善他們的心血管健康。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