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了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s)和血管緊張素受體-中性肽酶抑制劑(ARNIs)對急性腎損傷(AKI)的影響。從FAERS數據庫中分析了659,573份報告,發現413份涉及聯合治療,其中24%報告了AKI。聯合治療的AKI報告率顯著增加,特別是使用canagliflozin時。雖然心臟衰竭患者的AKI信號未增加,但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的信號較強。研究建議在使用這種聯合治療時,應密切監測腎功能及相關指標。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目的是找出糖尿病患者使用SGLT2抑制劑後可能導致急性腎損傷的風險因素。結果顯示,年紀大、血糖高、血清鉀、肌酸酐、尿白蛋白/肌酸酐比值高,以及腎小球過濾率低的患者使用SGLT2抑制劑後發生AKI的風險增加。研究對6425名患者中的1962名進行調查,發現1.8%出現AKI。結論指出,雖然SGLT2抑制劑可能暫時影響腎功能,但不一定要停止使用,建議進一步教育患者如何監控藥物使用。 PubMed DOI

在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結合血管收縮素受體/內脢酶抑制劑(ARNI)和鈉葡萄糖共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並沒有顯示出延緩腎功能不全進展方面的優勢,相較於單獨使用藥物。接受ARNI單獨治療的患者似乎有較好的腎功能保留。 PubMed DOI

研究發現,糖尿病和心臟衰竭患者使用某些藥物(SGLT2 抑制劑或ARNI)可能降低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風險。研究利用健保資料比較使用和未使用藥物的患者,結果顯示使用這些藥物的患者 ASCVD 風險降低。這顯示這些藥物對降低糖尿病和心臟衰竭患者的 ASCVD 風險可能有幫助,對治療有重要意義。 PubMed DOI

對照組研究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SGLT2抑制劑相較於其他降糖藥物,可降低急性腎損傷風險,且在AKI住院風險上也有顯著效果。結果穩固一致,顯示醫生不需擔心AKI風險,可安心開立SGLT2抑制劑處方。 PubMed DOI

研究分析了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的數據,探討心房纖維顫動(AF)和心臟衰竭(HF)患者使用SGLT2抑制劑和ARNi的情況。發現整體使用率低,尤其在女性和年長者中,雖然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需要更多努力瞭解和解決這些差異,改善患有AF和HF的病患使用這些治療方法的情況。 PubMed DOI

SGLT2抑制劑對心血管有益,能減少急性腎損傷風險。研究包括18個試驗、近10萬名患者,結果顯示SGLT2抑制劑明顯減少AKI風險。這好處適用於不同患者,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和心臟衰竭患者。研究也指出,年齡、基線腎功能和其他藥物使用對SGLT2抑制劑降低AKI風險沒有顯著影響。 PubMed DOI

這項綜合分析研究了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 (SGLT-2) 抑制劑對心臟衰竭患者急性腎損傷風險的影響。研究涵蓋了16項隨機對照試驗的25,172名患者,結果顯示SGLT-2抑制劑能降低28%的AKI風險,且不會增加低血壓或低血容量的風險。特定亞組(如射血分數降低的患者及65歲以上的老年患者)中,AKI風險顯著降低。總體而言,使用SGLT-2抑制劑不會增加AKI的發生率。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 (SGLT2) 抑制劑與心室心律不整及突發性心臟死亡 (SCD) 的關聯,使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數據。結果顯示,SGLT2抑制劑的不良事件報告為121,129例,心律不整發生率與其他降糖藥物相似,但SCD發生率顯著較低,分別為1.43/1000報告對4.70/1000報告,顯示出保護作用。這些結果在不同SGLT2抑制劑中一致,並在2013至2023年的數據中也保持穩定,支持臨床發現。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和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抑制劑(RAASi)在糖尿病腎病(DKD)患者中對高鉀血症的影響。研究納入36項隨機對照試驗,共45,120名參與者。結果顯示,SGLT-2i顯著降低高鉀血症風險,而ACE抑制劑/ARB和礦物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的組合則增加風險。將SGLT-2i加入ACEI/ARB + MRA的治療中可進一步降低高鉀血症的發生率。詳細資訊可參考PROSPERO註冊(識別碼CRD42024552810)。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與潛在腎毒性藥物聯合使用的腎毒性風險,特別是急性腎衰竭(ARF)。研究分析了超過440萬份不良事件報告,發現1,636例ARF與SGLT2i的聯合使用有關,特別是與利尿劑、降脂藥和抗凝劑的組合。dapagliflozin與cefazolin的組合風險最高,男性患者的死亡風險較高。這項研究確認了SGLT2i與利尿劑或NSAIDs相關的ARF風險,並揭示了與其他藥物的新風險。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