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篇綜述探討了糖皮質激素在狼瘡性腎炎(LN)治療中的應用,這是一種影響許多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嚴重併發症。雖然糖皮質激素因其抗炎效果長期被用作主要療法,但最佳劑量仍不明確。文章回顧了使用歷史,指出降低劑量及與免疫抑制劑聯合使用的趨勢,以減少副作用。長期使用可能導致感染、骨質疏鬆等風險。最後,強調未來需進一步研究以優化治療方案,尋找更安全的替代療法。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指出,患有狼瘡性腎炎(LN)的腎移植患者存活率較低,移植物存活率也較差。大型研究顯示LN與存活率有關,病例對照研究發現LN增加死亡風險,隨機對照試驗顯示移植物存活率較差。建議對患有LN的腎移植患者加強追蹤檢查,但仍需進一步研究確認結果。 PubMed DOI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如紅斑狼瘡腎炎。治療方案有進步,新藥物如麥考酚酸鹽(MMF)顯示潛力。建議控制蛋白尿、迅速誘導緩解,並根據最新研究持續優化治療。使用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紅斑狼瘡腎炎診所的治療演算法。 PubMed DOI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長期的自體免疫疾病,會影響多個器官系統,尤其在女性中較常見。治療目標是緩解症狀、減少器官損傷。羥氯喹是常用的藥物,嚴重病例可能需要其他免疫抑制劑。新藥物如貝利木單抗等也可使用。SLE可能增加死亡風險,但正確治療有助改善預後。 PubMed DOI

14歲病患確診患有全身性紅斑狼瘡,並伴隨腎小球腎炎(ISN-RPS第IV類)。治療除了環磷酰胺外,還有其他選擇,但可能無法應對少尿、神經精神狼瘡、肺出血等情況。本文探討目前治療SLE患者腎炎的選項。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生物治療、多重靶向治療和標準治療在狼瘡性腎炎的效果與安全性。研究團隊系統性回顧了多個電子資料庫,分析了1989名成人患者的十項隨機對照試驗。結果顯示,多重靶向治療結合obinutuzumab、belimumab和voclosporin在完全腎臟緩解率上優於標準治療,且安全性方面無顯著差異。雖然多重靶向治療效果最佳,但研究結果僅針對亞洲患者,未來需進一步確認在其他人群中的適用性。 PubMed DOI

本研究評估了多種針對B細胞的生物製劑與標準護理結合使用,對狼瘡性腎炎(LN)患者的療效與安全性。研究團隊回顧了多個資料庫的文獻,重點分析了rituximab (RTX)、belimumab、ocrelizumab、obinutuzumab和anifrolumab等藥物的隨機對照試驗(RCTs)。結果顯示,obinutuzumab在完全腎臟緩解(CRR)和部分腎臟緩解(PRR)方面效果最佳,RTX則在安全性上表現良好。整體而言,obinutuzumab、belimumab和RTX可能為LN患者提供更優的治療選擇。此研究已在PROSPERO註冊。 PubMed DOI

增生性紅斑狼瘡腎炎(LN)的管理需在疾病活動期與靜止期之間靈活調整,這需要準確的評估工具。文章強調臨床、血清學及組織學評估在重新定義LN治療目標中的重要性。傳統上,治療成功以減少蛋白尿和改善腎功能為標準,但這些指標無法完全區分活躍炎症與慢性損傷。雖然研究持續進行,抗雙鏈DNA抗體仍是主要的評估指標。作者建議轉向更動態、個體化的治療方法,並同時達成臨床、免疫學及腎功能保護三大目標。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了狼瘡性腎炎慢性腎病(LN-CKD)患者與其他慢性腎病(CKD)患者在心血管和腎臟結果上的差異。分析瑞典腎臟登記資料,發現LN-CKD患者年齡較輕、腎功能較好,心血管疾病盛行率較低。雖然LN-CKD的腎臟替代療法(KRT)風險低於原發性腎小管疾病(PGD),但其死亡率和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風險較高,顯示需要針對LN-CKD患者採取心血管事件預防策略。 PubMed DOI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會引發疲勞、發燒、關節疼痛等全身症狀,並可能導致狼瘡性腎炎(LN),若不妥善處理,會造成嚴重腎損傷。目前治療LN的藥物多為非標籤使用,且副作用風險高。最近研究發現,最初用於糖尿病的SGLT-2抑制劑可能對LN有改善腎功能的效果,並減少尿中蛋白質和白蛋白,顯示出潛在的治療價值,但仍需更多研究來確認其有效性。 PubMed DOI

狼瘡性腎炎是年輕人腎衰竭的重要原因,若不治療會迅速損害腎小管。不過,現在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逆轉急性腎損傷,降低長期腎衰竭風險。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非常關鍵。近20年來,狼瘡性腎炎的管理有顯著改善,特別是mycophenolate的引入,提升了治療安全性和病人生活品質。新療法如belimumab和voclosporin也已獲得批准,但治療選擇的增加讓醫生在選擇最佳方案時面臨挑戰,需根據病人特徵量身訂做治療。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