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旨在透過結合影像學和基因評分,改善自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患者快速進展的風險預測。研究分析了468名ADPKD患者的數據,定義快速進展的標準,並使用梅奧影像學分類和多囊腎病預測評分來開發綜合模型。結果顯示,PKD1基因型、MIC 1E類別、早發性高血壓等因素與快速進展有強烈關聯。整合評分提高了風險分層的準確性,特別對中等風險患者有幫助,能促進及時介入與管理。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評估了托巴坦對ADPKD兒童的安全性和效果,發現兒童ADPKD的風險評估是可行的。參與者基線數據由兒科腎臟科醫師回顧,大多數案例風險評級一致,年齡較大者風險較高。重要參數包括年齡、腎臟影像、腎功能、血壓、尿蛋白和基因。 PubMed DOI

研究發現PKD1-T基因型和高基線腎長是預測ADPKD患者快速疾病進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對40歲以上患者準確。結合總腎容積數據可提高預測價值,有助於選擇高風險患者治療。 PubMed DOI

梅奧影像分類有助於預測常染色體優勢多囊腎病患者的疾病進展。一項研究驗證了其在大型患者群中預測腎臟結果的能力。大多數患者保持在其基線分類中,但腎臟增長和eGFR下降的速率有所不同。該分類通常能預測腎功能衰竭和eGFR下降,但在每個分類中進展速率存在變異。 PubMed DOI

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是最常見的遺傳性腎臟疾病,也是成人腎衰竭的主要原因。這篇文章探討了多種生物標記物在評估ADPKD進展及治療中的重要性,包括臨床、生物遺傳、分子及影像學標記。臨床標記如性別、PROPKD評分和體重指數與疾病嚴重度相關;基因分析可提升風險評估;影像學技術則改善了疾病評估。分子標記物可能成為治療目標,未來需發展反應性標記物以評估治療效果,進而支持個性化治療策略。 PubMed DOI

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是導致腎衰竭的主要遺傳原因。本研究分析了261個ADPKD家庭的疾病進展及基因變異,特別是PKD1和非PKD1變異。結果顯示,75.8%的家庭有致病變異,其中74.2%為PKD1,23.2%為非PKD1。非PKD1家庭的病情較輕,腎功能下降較慢,但擁有ADPKD-NEK8變異的患者則進展較快。這顯示了不同基因變異對ADPKD病情嚴重程度的影響。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自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患者中,PKD1基因的罕見變異對病情的影響。結果顯示,在932名受試者中,有6%擁有這些變異,且這些變異與腎功能衰竭的進展提前4年有關,特別是轉位變異的患者風險更高。不過,與沒有這些變異的患者相比,其他病症表現並無顯著差異。這些結果顯示罕見變異可能影響ADPKD的嚴重程度,對患者的諮詢和治療具有臨床意義,未來需在更大規模的研究中進一步確認。 PubMed DOI

這項觀察性研究針對常染色體隱性多囊腎病(ARPKD),分析了658名患者的數據,探討腎病進展及快速惡化的風險因素。研究發現,20歲時腎衰竭的機率約50.1%,且不同亞組之間有差異。生命第一年後,腎功能平均每年下降1.3 ml/min。研究還建立了一個預測模型,評估兩個月大時早期腎衰竭的風險,使用五個關鍵因素,顯示出良好的預測能力,特別是在生命前三年,有助於識別低風險患者及早期治療的需求。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124名患有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第二類的患者進行調查,重點在臨床和影像學特徵。結果顯示,12名患者符合梅約標準,66.7%的病例有腎外參與,但只有2名患者的腎小球過濾率低於60 mL/min/1.73 m²。這些患者的囊性疾病家族史陽性率較高,卻只有8.3%在PKD1基因中發現致病突變。研究指出,非典型ADPKD並不罕見,約10%的患者需進一步評估,顯示基因檢測和MRI的預測局限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13種預後生物標記對自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患者腎臟疾病進展的預測效果,涉及596名患者,平均隨訪5年。主要發現顯示,患者的腎小管過濾率平均每年下降3.46 mL/min/1.73m²,超過一半的患者出現快速進展。特定生物標記如尿液白蛋白/肌酸酐等被證實是重要的預測因子,並能提升風險模型的預測準確性。研究建議將這些標記整合進風險分層工具,以提高ADPKD患者的預測精確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梅奧診所影像分類(MCIC)和多囊腎病預測腎臟結果評分(PROPKD)兩種工具在預測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進展至末期腎病(ESKD)的有效性。研究涵蓋187名成年ADPKD患者,結果顯示PROPKD評分對預測ESKD有中等能力,特別是在黑人患者中表現更佳。相對而言,MCIC的預測能力較低。主要預測因子包括自我認同的黑人族裔和年齡,顯示族裔和年齡在評估腎衰竭風險中的重要性。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