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缺血再灌注損傷(IRI)對腎臟移植造成重大挑戰,常導致不良長期結果。研究分析了八個基因表達數據庫中的腎臟移植樣本,重點關注18種程序性細胞死亡(PCD)模式,識別出四個IRI亞型。PCD-A與最差預後相關,而PCD-D則顯示最佳預後。研究還利用機器學習算法開發預測模型,能有效評估移植物損失風險,為改善腎臟移植後病人管理提供了新見解。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再灌注後生檢組織中的Remuzzi分數與移植失敗風險增加有關,但與採購時結果不一致。再灌注後生檢或許可預測移植結果,但仍需進一步研究以改進生檢方法。 PubMed DOI

供應者的腎臟在長時間的冷藏後,移植時更容易遭受T細胞排斥。先前研究指出,MDM2蛋白在維持腎臟健康扮演重要角色。研究人員使用小鼠模型和細胞模型發現,在缺血再灌注損傷期間,MDM2會促使PD-L1蛋白減少,增加細胞免疫原性。這可能導致T細胞活化和移植後排斥。 PubMed DOI

研究發現RBPs在腎移植排斥和長期存活扮演重要角色。識別了8個關鍵RBPs在排斥樣本中上調,導致樣本分為兩群。B群集與排斥相關途徑密切相關。T細胞介導排斥的診斷模型預測準確,預後模型有效預測移植物存活。臨床驗證確認了這些結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影響小兒腎臟移植存活的因素,並運用機器學習技術分析1994至2021年間465名小兒患者的數據。研究發現,56.7%的患者為男性,平均年齡12.08歲,73.1%的移植來自活體捐贈者。機器學習模型顯示,抗體介導的排斥反應及腎小管過濾率等因素對移植物存活影響重大。邏輯回歸和SVM模型的準確率高達96.5%。結論指出,機器學習可助於識別關鍵因素,未來可改善小兒腎臟移植的結果。 PubMed DOI

腎臟缺血再灌注損傷(IRI)是腎臟移植後延遲功能的重要原因,目前尚無有效治療。研究發現微小RNA(miRNAs)在IRI中扮演關鍵角色,可能成為治療新途徑。實驗中,miR-199a-5p在IRI後表達上升,使用其抑制劑可改善移植物功能並減少腎小管損傷。進一步分析顯示,miR-199a-5p透過下調AKAP1,促進Drp1去磷酸化,影響線粒體動態,導致腎臟損傷。這項研究顯示針對miR-199a-5p的治療潛力,對改善腎臟移植結果具有重要意義。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急性腎損傷(AKI)不同亞型與肺移植(LTx)患者的臨床結果,並尋找預測不良預後的指標。分析了279名LTx患者的數據,發現77.1%經歷AKI,其中46.2%有持續性AKI(P7-AKI),34.1%在第14天(P14-AKI)。P7-AKI與較差的呼吸結果及高死亡率相關,且其診斷時間早於P14-AKI。研究識別出五個P7-AKI的預測因子,結論指出P7-AKI是預測肺移植患者不良結果的可靠指標,有助於識別高風險患者。 PubMed DOI

免疫性損傷對長期腎臟移植失敗影響深遠,主要表現為排斥反應,這些反應可由免疫細胞或抗體引起。及早偵測免疫損傷對維持移植物功能至關重要,但傳統的腎功能指標如血清肌酸酐敏感性不足,無法有效監測免疫狀況。因此,新的生物標記被開發出來,以改善排斥反應的檢測和治療反應評估。本文探討了目前可用的生物標記及其臨床有效性,並強調需要進行前瞻性研究以驗證這些新檢測方法的實用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急性腎損傷(AKI)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上升,重點在表觀遺傳調控及免疫細胞浸潤的角色。透過基因表達數據庫的分析,發現2367個差異表達基因(DEGs),其中1180個上調、1187個下調,與免疫細胞相關的通路尤為突出。此外,識別出十個差異表達RNA甲基化基因(DEMGs),並觀察到八種免疫細胞的浸潤顯著變化。研究結果顯示,IRI可能透過調控相關基因的RNA甲基化機制誘導AKI,為未來的研究和治療提供了新方向。 PubMed DOI

本研究探討調控細胞死亡(RCD)在移植後同種移植物纖維化中的角色,以提升移植物存活率。研究利用微陣列轉錄組分析和單核細胞測序數據,識別出差異表達的RCD基因,並評估九種RCD模式的富集情況。結果顯示,RCD活化在實質細胞和非實質細胞間存在異質性,並發現與腎臟纖維化相關的9基因簽名(RCD風險分數)能有效預測移植物存活率。研究還指出RCD途徑與免疫特徵的關聯,並提出潛在的治療靶點。 PubMed DOI

慢性腎病(CKD)是一個全球健康問題,本研究旨在找出與腎纖維化相關的生物標記,並探討單側輸尿管阻塞(UUO)、免疫細胞浸潤及細胞死亡之間的關聯。研究團隊分析了多個研究的基因表達數據,並透過蛋白質互作網絡及SVM-RFE方法識別出七個關鍵基因。實驗結果顯示,Bcl2a1b、Clec4n和Col1a1可能是UUO的潛在生物標記,且UUO的發展與免疫細胞浸潤及炎症通路活化有關。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