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位三個月大的女孩出現複雜的代謝疾病,可能因近親結婚的遺傳背景影響。她有排尿困難、血尿、慢性腹瀉及腎鈣沉積症,檢查顯示高鈣尿和高草酸尿。糞便檢測顯示還原糖陽性,限制乳糖後高草酸尿改善,證實她有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導致草酸吸收增加。ADCY10基因的變異可能影響她的高鈣尿。總結來說,她的情況需透過飲食調整及定期監測腎功能來管理。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一名三歲女童,沒有明顯的病史,出現泡沫尿,檢查發現嚴重高血壓、蛋白尿,以及多種血管異常。進一步檢查顯示血清肌酸酐升高、低鉀血症、代謝性鹼中毒,以及與一種罕見疾病相關的基因突變。專家們審查了她的評估、診斷和治療方案。 PubMed DOI

Lumasiran是用於治療原發性高草酸尿症的新療法,顯示出快速改善效果,甚至使部分患者的腎鈣化消失。早期治療可改善並可能正常化腎鈣化,建議根據2023年歐洲指南,立即開始治療,不需等待基因確認,可帶來積極長期效果。 PubMed DOI

腎鈣化症(NC)是腎臟中鈣沉積過多的情況。一名3個月大女嬰懷疑患有乳蛋白過敏,超聲波檢查發現髓質NC,18個月時增加回聲。基因分析確定PKHD1基因變異,有助臨床診斷。腎臟大小保持穩定至7歲,功能正常,長期預後不確定。早期診斷對於管理和家庭計畫至關重要。 PubMed DOI

六個月大的女嬰罹患囊性纖維化,因腎結石住院。家族無結石史,但她卻反覆出現結石和尿路感染。考慮到近親通婚和早期結石,懷疑是代謝問題。囊氨酸尿症已排除,但高草酸顯示原發性高草酸血症1型。基因檢測確認AGXT基因有罕見變異。這名患者罹患兩種罕見遺傳疾病。 PubMed DOI

這份報告指出基因檢測在診斷遺傳性腎臟疾病中的關鍵角色,特別是一名早產男孩的案例。他從小就面臨電解質失衡和急性腎損傷,儘管治療,仍持續低鎂血症。最初的基因檢測結果不明確,但隨著腎鈣化等症狀出現,進行全基因組分析後,最終確診為原發性高草酸尿症1型(PH1)。這個案例強調了在非典型症狀下進行全面基因分析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新療法出現的情況下。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SLC34A1和SLC34A3基因變異對腎臟磷酸鹽流失的影響,可能引發低磷血症及高鈣尿症等問題,進而導致腎結石和腎鈣化。研究在2010至2023年間於格勒諾布爾大學醫院進行,涵蓋11名患者,發現90%有高鈣尿症,45%有高鈣三醇血症。管理策略包括超水合和飲食調整,效果良好,部分患者腎功能正常。研究強調需針對個別患者制定管理計畫,並指出氟康唑等藥物的潛力,需進一步研究確認。 PubMed DOI

先天性蔗糖異麥芽糖酶缺乏症(CSID)是一種罕見的遺傳病,影響糖類消化,導致小腸吸收不良,通常在幼兒期出現慢性腹瀉。報告中提到一名6歲男孩,雖然反覆出現草酸鈣腎結石,但沒有典型的腸胃症狀。基因分析確認他患有CSID。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即使小兒患者缺乏典型症狀,仍需考慮CSID的可能性,特別是腎結石的情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攜帶SLC34A1和SLC34A3基因變異的患者臨床表現,涵蓋113名來自90個家庭的患者,主要是兒童。主要發現包括: - **SLC34A1變異**:通常在嬰兒期出現,症狀有多尿、發育不良、高鈣血症等。 - **SLC34A3變異**:多在兒童或成人期,症狀包括佝僂病、低磷血症,且慢性腎病發病率高。 - **生化特徵**:雙等位基因變異者普遍有1,25(OH)₂D和鹼性磷酸酶升高。 - **治療效果**:55%患者接受磷治療,雖然鹼性磷酸酶和高鈣尿症減少,但PTH水平上升。 結論指出,兩組患者有不同表型,但也有重疊特徵,磷治療可能影響腎臟磷流失。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印度18歲以下兒童的難治性佝僂病進行調查,招募72名患者,首次就診時中位年齡為2歲。常見症狀包括生長不良、多尿和骨折等。主要病因有遠端腎小管酸中毒、遺傳性低磷佝僂病等。透過基因測序,71名兒童中發現61個基因變異,77.5%診斷率,顯著基因包括SLC4A1等。部分患者在隨訪中進展為慢性腎病,特別是囊性纖維化和dRTA患者。 PubMed DOI

這篇病例報告探討了一位16歲女孩的慢性腎病案例,活檢顯示她有肉芽腫性腎小管間質性腎病。經免疫抑制治療後,基因檢測發現她有NPHP1基因的純合子缺失,確診為腎小管間質性腎病。由於腎臟損傷嚴重,患者需進行腹膜透析和腎臟移植,腎功能未見改善。報告強調在年輕患者中,對於炎症性間質性和肉芽腫性腎病時,需考慮腎小管間質性腎病及基因檢測的重要性。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