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篇案例報告提到一位16歲男孩在使用抗精神病藥物aripiprazole後出現高血壓。患者最初有頭痛和高血壓,檢查顯示醛固酮和血漿腎素活性(PRA)升高。停藥後,這些指標恢復正常,顯示aripiprazole可能與高血壓和高醛固酮血症有關。雖然具體機制尚不明,但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在服用此藥物的患者中,需特別注意監測血壓。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治療嚴重精神疾病的藥物可能導致體重增加,增加健康風險。精神科醫師需確保患者身心健康,尤其對強制治療者。精神科和非精神科護理的差異需注意,以確保治療效果。建議遵循《精神健康法》,使用特定藥物治療體重增加和肥胖。 PubMed DOI

兒童罹患神經母細胞瘤並伴隨高血壓雖然不常見,但難以控制,可能是因為多種潛在因素。我們討論了一個嚴重高血壓合併高級神經母細胞瘤的病例,可能是因為腎動脈受壓迫和高水平的正甲基腎上腺素。手術前需使用多種降壓藥物,手術後有改善但仍需藥物治療,強調對於產生優酪胺的腫瘤患者需要全面管理以預防併發症。 PubMed DOI

原發性高血壓隨年齡增加,需注意生活方式影響。兒童血壓可預測成人高血壓,但兒童結果尚不明。治療需考慮年齡,家外測量血壓重要。生活方式改變和藥物治療皆重要,新療法對難治性高血壓有希望。從兒科轉換至成人護理需仔細計劃和多學科協調。 PubMed DOI

門診血壓監測(ABPM)對於診斷和管理高血壓至關重要。我們研究了年齡介於5至22歲之間,接受ABPM並符合高血壓標準的患者,分析了與醫師在異常發現後採取行動相關的特徵。大多數患者有記錄的行動,例如更改藥物或生活方式諮詢。較高的血壓負荷與醫師行動有關,而依從性諮詢則被低估。 PubMed DOI

醛固酮和副甲狀腺素(PTH)在身體穩態中扮演重要角色,且彼此之間有複雜的相互作用。醛固酮調節鈉和鉀,影響血壓;而PTH則關乎鈣和磷的代謝,影響骨骼健康。鈣磷代謝與血壓之間存在雙向關係,鈣的變化可影響血壓,反之亦然。兩個案例顯示這種關聯:高血壓與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病人,透過手術改善鈣平衡和血壓;慢性腎病病人則需透過飲食和藥物管理磷,減輕高血壓。了解這些關係有助於制定更有效的治療策略。 PubMed DOI

這篇案例報告探討一位確診為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女性病患,她在傳統治療上遇到困難。腎上腺靜脈採樣失敗後,她對spironolactone過敏,使用eplerenone時又出現持續陰道出血。後來試用finerenone,這是一種新型的非類固醇礦物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副作用較少。儘管血漿腎素活性和血清鉀水平輕微上升,但血壓控制仍不理想,且未達到正常鉀血症或抑制血漿腎素活性,顯示管理PA的挑戰與finerenone的效果有限。 PubMed DOI

精神藥物可能引起代謝不良反應(mADR),導致體重增加、糖尿病和血脂異常,還會影響經濟。大多數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藥和情緒穩定劑在治療初期常與體重增加有關。mADR的風險因素包括對特定受體的拮抗作用及抗多巴胺作用。建議定期監測使用這些藥物的患者的代謝狀況。針對體重增加的管理策略包括生活方式改變、飲食調整、運動、劑量調整、換藥或輔助治療,如metformin和topiramate,GLP-1受體激動劑如liraglutide也有良好前景。 PubMed DOI

在過去二十年,西方社會兒童高血壓的盛行率從3.5%上升至9%,主要因為超重和肥胖問題增加。比利時根特大學醫院的研究針對106名1至18歲的高血壓及慢性腎病患者,探討ACE抑制劑利辛普利的長期療效。結果顯示,利辛普利對於腎功能異常的患者在2.5年後療效減弱,且蛋白尿控制在3年後下降,強調了根據臨床指導調整劑量的重要性,並可能需要考慮其他治療選擇。 PubMed DOI

腎血管性高血壓是兒童高血壓的重要原因之一。這裡有一名15歲男孩,因面部畸形、皮膚厚實及腎血管性高血壓被診斷為Myhre症候群,這是一種影響多個系統的結締組織疾病,會導致纖維化。他的高血壓需用三種降壓藥物控制,並計劃進行血管介入治療。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及早識別腎血管性高血壓患者的症候群特徵對於診斷和治療非常重要。 PubMed DOI

原發性高血壓是最常見的高血壓類型,但其原因仍不明。這可能導致次發性高血壓被忽視,因為它是由明確病因引起的。當患者被診斷為原發性高血壓時,往往不會進一步調查潛在病因,這可能影響長期治療效果。最近研究顯示,次發性高血壓的盛行率可能高於以往認知,強調了重新評估診斷標準及提高醫療人員意識的重要性,這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診斷和生活品質。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