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開放性陰囊突(PV)與接受腹膜透析(PD)患者生殖器水腫的關聯。在71名患者中,41名接受腹腔鏡手術,結果顯示22%的患者有開放性陰囊突。這些患者中,有兩名在接受數個月的腹膜透析後出現生殖器水腫,而沒有開放性陰囊突的患者則未出現此併發症。此外,未接受腹腔鏡檢查的兩名患者也有水腫。研究發現,出現水腫的患者BMI較高,顯示開放性陰囊突可能促進水腫,需進一步研究修復是否能預防此併發症。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比較不同醫師進行首次腹膜透析導管置入的結果,發現15.5%病人需後續程序,且介入性放射科醫師和介入性腎臟科醫師較普通外科醫師需更多後續程序。為改善結果,需進一步研究。美國政府支持使用PD改善腎臟健康。 PubMed DOI

研究發現腹腔內粘連會增加腹膜透析導管併發症風險,尤其是在下腹部或骨盆區。女性、較高BMI和先前腹部手術也與較高風險相關。大多數患者即使有粘連,仍可繼續PD治療。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先前腹部手術如何影響接受腹膜透析(PD)導管的患者的結果。他們發現先前進行腹部手術並不會增加PD導管併發症的風險。然而,上腹部手術與更高風險的問題有關。總的來說,先前進行腹部手術不應該阻止某人接受腹膜透析所需的PD導管。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估計腹膜透析患者腹腔內壓對腹壁併發症的影響。他們使用了四個方程式來估計壓力,發現只有一個方程式在單變量分析中與併發症有顯著相關。然而,在調整其他因素後,這種關聯消失了。該研究建議需要一個新的方程式來更好地預測這些患者的腹壁併發症。 PubMed DOI

腹膜透析(PD)是一種常見的腎衰竭治療方法,但低超濾透率可能導致問題。這項研究探討了PD患者的腹膜後滲漏情況並確定了風險因素。他們追蹤了420名患者長達125個月,發現年輕男性更容易出現腹膜後滲漏。在女性中,腰圍和BMI是風險因素。大多數患者在治療後康復了。 PubMed DOI

腹膜透析(PD)導管故障是一大挑戰。本研究評估了一種新改良的開放手術修復技術,與同時更換導管進行比較。對167名PD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結果顯示改良技術(A組)手術時間較短、術後疼痛較低、啟動PD時間快、住院天數少,且導管故障復發率顯著低於更換導管的患者(B組)。兩組在併發症方面無顯著差異。結論是此改良技術安全有效,建議臨床應用。 PubMed DOI

腹膜透析(PD)在許多地方提供與血液透析相似的療效,且成本更低。正常的PD導管運作是必要的,但併發症卻常見。目前關於導管放置和護理的指導方針多基於低品質證據。這篇綜述探討了經皮與外科導管放置的結果,以及操作員經驗對結果的影響。以往的腹部手術對PD導管結果影響不大,通常不應成為病人選擇的障礙。雖然黏連會增加併發症風險,但即使有黏連,仍有不到20%的病人需終止PD治療或重新介入。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腹膜透析(PD)患者中較少見的通路損傷特徵及管理,於2018年1月至2024年1月在西華醫院進行,納入45名有49例通路損傷的患者,並與128名對照組比較。結果顯示,過去的腹膜炎和輔助性PD是主要風險因素,而使用導管帶和增加訓練頻率則有保護作用。管理策略包括導管修復和更換,大多數患者在修復後繼續PD並取得良好結果。研究強調預防措施及及時管理的重要性。 PubMed DOI

腹膜透析(PD)是末期腎病患者的重要治療方式,但導管功能不良可能影響其效果。傳統手術方法包括透視引導和腹腔鏡手術。這篇報告介紹了一種新穎的微創手術技術,於2021年11月至2024年5月在四川省人民醫院對8名患者進行。該技術透過原有切口重新定位PD導管,結果顯示無顯著併發症,導管重新定位成功率達100%,臨床成功率為75%。這種方法安全、簡單且具成本效益,特別適合資源有限的環境。 PubMed DOI

這項回顧性研究探討了剖腹手術後開始腹膜透析(PD)或術前已進行PD的腎衰竭兒童的結果。研究納入21名18歲以下的患者,發現剖腹手術後PD的成功率受腸切除手術影響顯著,接受腸切除的患者中有5人失敗,而未接受的則全數成功。其他手術如造口術和肝切除未影響PD成功。所有死亡病例均因敗血性休克,術後感染是主要因素。結論指出,雖然剖腹手術後PD可行,但腸切除手術會增加失敗風險,感染控制對存活率至關重要。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