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調查了慢性腎病(CKD)3-5期患者中尿酸沉積的情況,特別是無症狀高尿酸血症(AH)與正常尿酸血症(NU)患者的比較。結果顯示,AH患者的痛風病變檢出率高於NU患者,雖然差異不顯著。研究建議使用超音波檢查痛風病變,並強調早期診斷與治療的重要性,以改善CKD患者的健康狀況。這也顯示腎臟科與風濕科合作的必要性。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透過超音波檢查,可以在痛風患者的腎髓質中檢測到高回聲的結晶沉積物。研究發現8.5%的CKD患者也有這些沉積物,與多個因素相關。这些沉積物的存在與年齡、血清尿酸水平、尿酸排泄量以及缺血性腎病有關。 PubMed DOI

研究發現高血壓和高血清尿酸水平會增加慢性腎臟疾病風險,尤其在患有高血壓者中更為明顯。建議中年高血壓患者應注意控制血清尿酸水平以降低CKD風險。 PubMed DOI

尿酸在慢性腎臟病(CKD)患者中積聚可能引發痛風及心血管風險。雖然CKD患者中痛風的發生率高,但有效治療卻不足,只有不到25%的患者能達到理想的尿酸水平。由於藥物禁忌和相互作用,腎臟科醫生往往不主導痛風治療。本文提倡腎臟科醫生積極參與痛風管理,並視其為CKD的重要併發症,分享腎臟科與風濕科醫生的見解,促進團隊合作以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 PubMed DOI

本研究探討原發性痛風患者中,超音波檢查所見的高回聲腎髓質成因及其臨床意義。分析了2016至2022年間2,107名痛風患者的數據,將其分為高回聲腎髓質(HM)組和正常低回聲腎髓質(NM)組。結果顯示,380名患者有高回聲腎髓質,其中106名為完全高回聲(F-HM),274名為部分高回聲(P-HM)。研究發現,HM組與NM組在多項指標上有顯著差異,且高回聲腎髓質與腎功能受損有關,P-HM可能是NM與F-HM之間的過渡狀態。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尿酸降低療法(ULT)對痛風患者腎功能的影響,特別是血清尿酸(sUA)與慢性腎病(CKD)進展的關聯。分析CARES試驗的數據後發現,65.3%的參與者在中位隨訪2.5年內,腎小管過濾率(eGFR)有所增加。較高的sUA水平與eGFR下降有關,而將sUA控制在6 mg/dL以下則能降低eGFR下降的風險。這顯示透過ULT管理sUA,可能有助於減緩痛風患者的CKD進展,儘管整體人群的eGFR仍呈下降趨勢。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調查了腎功能減退患者中不當處方尿酸降低療法(ULT)的情況及其對慢性腎病(CKD)進展的影響。分析了3,033名腎臟科病人的數據,發現987名患者中有396個ULT處方被認為不當,且70%在5年內持續存在。674名匹配患者中,有136人開始接受腎臟替代療法(KRT)。結果顯示,ULT的使用與CKD進展無顯著關聯,顯示對ULT的處方需重新評估,且ULT未能有效減緩CKD進展。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抗尿酸治療抵抗性痛風(UALT-RG)的風險因素,數據來自2007至2018年的全國健康與營養調查。結果顯示,1,811名痛風患者中約9.08%屬於UALT-RG,這些患者通常肥胖、糖尿病比例較高,且腎功能較差。研究指出,身體圓度指數(BRI)和估計腎小球過濾率(eGFR)是UALT-RG的獨立風險因素。建議對有內臟肥胖和慢性腎病的痛風患者,應密切監測血清尿酸並進行早期管理。 PubMed DOI

在慢性腎病(CKD)中,降低血清尿酸的治療效果尚不明確,因為隨機臨床試驗未顯示出明顯的好處。不過,CARES試驗的後續分析指出,對於痛風患者,特別是那些在2.5年內尿酸水平維持在6 mg/dl以下的人,降低尿酸可能有保護作用。這顯示,將研究焦點從無症狀高尿酸血症轉向有症狀的患者,可能更能揭示降低尿酸療法的潛在好處。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進行了網絡Meta分析,對比慢性腎病(CKD)3-5期患者中,febuxostat與allopurinol的療效與安全性。研究回顧了截至2024年6月的文獻,包含12項隨機對照試驗和4項隊列研究,共2,423名參與者。結果顯示,febuxostat在腎小球過濾率(eGFR)和血清尿酸水平的改善上均優於allopurinol,且安全性無顯著差異。這些發現可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是一個全球健康的重要議題,與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上升有關。尿酸(UA)在CKD患者中常常偏高,這可能導致動脈粥樣硬化(AS)及加重炎症和氧化壓力,進而影響內皮功能,促進斑塊形成。高UA也可能進一步損害腎功能,形成惡性循環,增加心血管風險。這篇文章探討了CKD患者中UA與AS的複雜關係,並強調相關機制及潛在治療策略,對改善這群高風險患者的心血管健康至關重要。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