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醫療結合電子資訊與通訊技術,能提升醫療服務,特別是在腎臟科方面。它不僅促進居家治療,還能減少病人旅行的時間與費用,並提高醫療公平性。雖然研究顯示遠距醫療能提升病人滿意度與治療依從性,但在腎臟護理的應用仍有限。本文探討了遠距腎臟醫學的現狀,並介紹創新數據收集方法,如透過唾液或淚水估算血清肌酸酐,及利用智能手機影像評估血紅蛋白等。了解其優缺點及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對優化病人護理至關重要。 PubMed DOI ♡
近20年來,活體腎臟捐贈有下降趨勢,尤其低收入家庭和少數族裔捐贈者面臨障礙。遠距醫療可改善捐贈者評估,但對黑人捐贈者仍有差異。醫療界支持繼續使用遠距醫療,但需克服監管問題。訂定永久政策支持遠距醫療可改善接觸,促進活體腎臟捐贈。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在印度AIIMS焦特布爾的小兒腎臟科診所使用遠距診療,109名患者六個月節省了457,900盧比,平均每次診療節省1577盧比。患者平均節省了家庭收入的4.99%,主要花費在食物和交通。患者平均要走122.5公里才能到診所,研究期間總共節省了83,274公里的旅行距離。遠距醫療對於追蹤護理是省錢又方便的選擇,尤其對農村和偏遠地區的患者。 PubMed DOI
美國監管變化影響遠距醫療,尤其對家庭洗腎患者。COVID-19加速了遠距醫療的普及,對監控和醫療不平等有影響。未來技術如人工智慧有潛力。挑戰仍存,但創新致力於提升患者結果和公平性。需要進一步研究虛擬技術對家庭洗腎結果、成本和患者參與度的影響。 PubMed DOI
腎臟學研究進展大,但仍面臨挑戰,如早期檢測、醫療不平等、治療差異。創新藥物、組織工程、再生醫學帶來希望。慢性腎病新藥、人工腎臟、組織工程移植腎臟、細胞/基因療法等進展令人振奮。基因醫學可治單基因腎病、全身疾病。投資、合作、創新至關重要。數據探索、科學方法將增強腎臟健康策略。 PubMed DOI
在家透析中應用eHealth技術,對末期腎臟病患者很重要。需要更多技術進步、普及網路、遠距醫療和監控設備。COVID-19促使遠距醫療普及,並放寬相關規定。雙向通訊腹膜透析機也被引入以加強監控。儘管有好處,仍需克服挑戰和資源不足。必須進一步研究,發揮eHealth在家庭透析的潛力。 PubMed DOI
腎臟科的研究越來越重視複雜的分子系統及其與疾病和治療的關聯。隨著組學科學和數位健康的進步,研究變得更依賴數據,並需要強大的計算工具來處理新生物標記。人工智慧(AI)和機器學習(ML)在分析各類數據上展現出優勢,但目前只有少數基於ML的醫療決策系統經過驗證可用於臨床。為了有效整合新發現,需發展可解釋的ML方法和個人化醫療策略。AI驅動的「智慧腎臟科」仍在起步階段,面臨數位鴻溝等挑戰。這篇社論探討了AI在腎臟科的應用,並介紹了相關特刊。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是全球健康的重要議題,影響約十分之一的歐洲人,預計到2040年將成為第五大死亡原因。COVID-19疫情使CKD的情況更為嚴重,成為主要死亡風險因素。儘管CKD的治療成本高於癌症和糖尿病,但過去50年進展緩慢,影響患者生活品質。 最近研究指出,資訊與通訊科技(ICT)介入,特別是遠端病人監測(RPM),能改善腎臟病患者的照護。RPM透過數位科技在家中監測患者,能早期發現問題,提升臨床結果。系統性回顧顯示,RPM可降低成本、提升醫療效率,並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PubMed DOI
元宇宙透過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技術,正在改變醫療保健,提升服務和醫學教育的可及性,並克服地理障礙。不過,數位鴻溝和隱私問題仍需解決。元宇宙預計將顯著提升全球GDP,尤其在醫療領域,透過虛擬診所和遠程醫療創新,改善病人教育和治療計畫。儘管整合VR和AR進臨床實踐仍在初期,但其對病人護理和手術精確度的潛在好處顯而易見,未來科技與醫學的結合值得期待。 PubMed DOI
自COVID-19疫情以來,腎臟科領域的視訊諮詢逐漸受到重視,主要是因應面對面門診的挑戰及患者對感染的擔憂。醫生們已經開始利用視訊進行例行追蹤和急需病患的分流,這樣不僅方便,也能降低診所開支,並減少碳足跡。 不過,視訊諮詢並非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案,仍需重新設計護理流程,並確保必要時能進行面對面評估。此外,報銷、處方等實際問題也需關注。數位鴻溝及特殊需求患者的支持也不可忽視。總的來說,視訊諮詢是腎臟護理不斷演變的一部分,特別適合穩定且擅長科技的患者。 PubMed DOI
在2020年3月,因應COVID-19疫情,美國開始允許腎臟護理提供者透過遠距醫療進行血液透析。研究分析了Medicare的索賠資料,發現疫情前16個月中,遠距醫療使用增加35%,使得醫療提供者的就診頻率上升1.4%。這在偏遠地區尤為明顯,因為患者需長途旅行就診。不過,遠距醫療與住院率之間並無顯著關聯。總體來看,雖然遠距醫療略微提升了就診頻率,但對住院率影響不大,對偏遠地區患者來說是個好消息。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