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評估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中,使用氣球導管與傳統導管進行血栓切除的效果與安全性。研究在中國28家醫院進行,329名患者參與,主要觀察90天的功能恢復。結果顯示,氣球導管組的功能恢復較差,90天的改良Rankin量表(mRS)分數較傳統組低,且全因死亡率也較高(24%對16%)。這些結果顯示氣球導管可能不如傳統導管有效,需進一步研究確認。該試驗已在ClinicalTrials.gov註冊並因安全問題終止。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在英國16家主要創傷中心進行的研究比較了在嚴重出血的創傷患者中,使用主動脈充氣球阻塞(REBOA)與標準護理的效果。研究對象為90名16歲以上大量失血的患者。結果顯示,使用REBOA與標準護理相比,並未降低死亡率,反而可能增加死亡風險。 PubMed DOI

研究指出,內視鏡血栓切除術(EVT)對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有益,尤其對ASPECTS分數為3、4和5的患者及缺血核心體積較小者效果較好。但對ASPECTS分數較低和缺血核心體積較大的患者,EVT治療效果較差。總結指出EVT可改善廣泛缺血性中風患者結果,但對於潛望區體積最小的患者,仍需進一步研究。 PubMed DOI

SELECT2研究評估了對於患有大面積缺血性中風的患者,進行血管內血栓切除術的長期益處。該試驗顯示,與僅接受醫療照護相比,對於患有近端閉塞和大面積梗塞的患者,血栓切除術結合醫療照護在1年後顯著改善了功能結果。血栓切除術降低了這些患者的殘障率和死亡率。 PubMed DOI

研究發現,接受血栓切除手術的中風患者在90天後功能表現較佳且死亡率較低,但也有較高的顱內出血風險。因此,手術可能有助於康復,但需注意風險。 PubMed DOI

中國研究探討在救護車上降低疑似中風患者血壓的效果,結果顯示,立即降壓與常規治療在功能結果及不良事件上無顯著差異。降壓對腦出血中風患者有益,但對缺血性中風患者則不利。總結指出,院前降壓對急性中風患者功能結果無幫助,且許多患者為腦出血中風。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氣球血管成形術結合積極醫療管理,與僅進行醫療管理在有症狀的顱內動脈硬化性狹窄(sICAS)患者中的效果。研究在中國31個中心進行,納入512名年齡35至80歲的患者。結果顯示,氣球血管成形術組的中風或死亡率為4.4%,顯著低於醫療管理組的13.5%。儘管有部分患者出現併發症,但整體結果顯示氣球血管成形術可能對sICAS患者更有效,臨床上仍需謹慎考量手術後的風險。 PubMed DOI

藥物塗層氣球(DCB)血管成形術在治療新發冠狀動脈病變的長期效果尚不明確。本研究比較DCB搭配救援支架與藥物洗脫支架(DES)在非複雜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的效果。REC-CAGEFREE I試驗在中國進行,涉及2,272名患者。結果顯示,DCB組有6.4%的患者出現不良事件,而DES組為3.4%,顯示DCB未達到與DES相比的非劣性標準。因此,DES仍應是這類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tenecteplase(alteplase的生物工程變體)在急性缺血性中風(AIS)治療中的非劣效性,針對在症狀發作後4.5小時內的中國患者進行。研究於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在55個中心進行,共1489名患者參與,1465名納入分析。結果顯示,tenecteplase組有72.7%的患者達到主要結果,alteplase組為70.3%,符合非劣效性標準。安全性方面兩組相似,tenecteplase是AIS治療的合適替代品,支持其臨床應用。臨床試驗登記號:NCT04915729。 PubMed DOI

大血管阻塞引起的中風是全球健康的重要議題,造成高殘疾和死亡率。近期血管內治療的進展有效地打通阻塞動脈,降低患者的殘疾和死亡風險。治療標準已擴大,允許在症狀超過六小時後介入,並可用簡單影像技術治療特定患者。然而,對於哪些大型缺血性梗塞患者最能受益於此治療,仍有許多未知數。隨著再灌注技術的發展,對開發細胞保護藥物的興趣也在增加,目的是改善患者預後。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中風後24小時內,透過非對比CT掃描識別的大面積梗塞患者進行血栓切除術的效果。試驗在47個中風中心進行,涉及300名患者,結果顯示血栓切除組的功能改善得分略高於對照組,但差異不具統計意義。兩組的死亡率相似,且血栓切除組的不良事件較多。總體來看,血栓切除術在此情況下未顯示明顯的功能改善,仍需進一步研究以探討其潛在好處。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