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慢性腎臟病(CKD)與牙周病的關聯,指出腎臟疾病可能改變唾液和口腔微生物組,導致牙周問題。研究中,動物模型顯示牙槽骨高度持續減少,且無明顯炎症或副甲狀腺功能亢進。腎臟疾病改變唾液成分,造成口腔微生物失調,導致有益細菌減少和有害細菌增加。共同飼養實驗證實口腔微生物組的關鍵角色,支持牙周病應視為CKD的併發症,主要由微生物失調驅動。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不同啮齒動物對腎臟疾病和腸道微生物群的影響,結果顯示研究群體的差異對腸道微生物群的影響更大。在患有腎臟疾病的啮齒動物中,腸道微生物群變化不一致,挑戰了「尿毒症菌群失調」的觀點。研究強調了單一研究群體的限制,並凸顯了元分析的重要性以確認更廣泛的趨勢。 PubMed DOI

腸道和微生物對CKD-MBD至關重要,影響磷吸收、免疫系統等。抑制NHE3可能影響磷運輸。飲食干預如菊粉可延緩CKD-MBD。益生菌和益生元有助改善骨骼健康。腸道治療對CKD-MBD管理有潛力,值得進一步研究。 PubMed DOI

腸道微生物與慢性腎臟疾病有關,功能概況差異可準確預測疾病早期階段。腸道微生物、代謝物和免疫系統相互關聯,對CKD有重要影響。多組學方法有助於理解和診斷該疾病。 PubMed DOI

腸道微生物在慢性腎臟疾病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研究發現患有CKD的人與健康人的腸道微生物群有差異。建議未來研究時,較少頻繁的取樣可能足夠。 PubMed DOI

本研究探討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物如何影響慢性腎病(CKD)中的高尿酸血症腎損傷。透過對小鼠進行腺嘌呤和鉀氧酸飲食,並分析腎臟病理及功能,發現15種細菌屬的豐度顯著變化,且糞便和血漿中的氨基酸及生物素代謝物也有變化。特定細菌與腎功能、氧化壓力及線粒體自噬相關聯。研究顯示高尿酸血症可能加重腎損傷,未來可為CKD患者提供新的治療方向。 PubMed DOI

牙周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響牙齒支撐組織,並且是牙齒脫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儘管可以預防,牙周炎和蛀牙仍造成顯著的健康問題,全球約有10億人受到影響,且盛行率上升。這種疾病與口腔微生物失衡及過度炎症反應有關,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慢性腎病的風險。牙周炎與慢性腎病之間的關聯需要更多研究來確認,並可能促進新治療策略的發展。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慢性腎病(CKD)、腎病綜合症(NS)及接受腎臟移植(KTR)兒童的口腔健康。結果顯示,CKD 1-3期、4-5期及KTR兒童的牙菌斑和牙釉質缺陷較多,但CKD 4-5期與KTR在蛀牙方面無顯著差異。CKD 1-3期的兒童蛀牙得分低於對照組,而NS兒童的口腔健康則與健康同齡人無顯著差異。研究建議CKD和KTR兒童應定期接受牙科檢查。 PubMed DOI

腸道失調,指的是腸道微生物群的不平衡,已被認為是慢性腎病(CKD)進展的因素之一。這種失調影響腸腎軸,可能引發全身性炎症及尿毒素生成,進一步損害腎臟。飲食對腸道微生物群有顯著影響,因此健康的飲食模式對CKD患者的心血管風險管理至關重要。未來研究應考慮其他微生物的角色,以便更全面理解腸腎軸,並發展個性化的治療策略。本文探討了生活方式,特別是飲食,對腎臟健康的影響,並指出了CKD的研究方向。 PubMed DOI

認知衰退是慢性腎病(CKD)患者常見的問題,與血管疾病、尿毒素及荷爾蒙變化等因素有關。腸道微生物群失調在CKD患者中普遍存在,會加重尿毒素的產生,影響大腦功能和情緒。低纖維飲食、高尿素水平及久坐生活方式等都會導致這種失調。這篇綜述指出,腸道微生物組可能在CKD患者的認知變化中扮演重要角色,透過飲食調整、益生元和益生菌等方式,或許能成為治療的潛在方向。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了不同階段慢性腎病(CKD)兒童與健康同齡人之間的口腔健康和唾液參數。研究對43名CKD兒童和40名健康對照者進行口腔檢查,並分析唾液樣本。結果顯示,CKD兒童的蛀牙較少,但口腔衛生狀況較差,唾液流速和抗氧化能力較低。研究強調小兒腎科醫生與牙醫合作的重要性,以改善CKD兒童的口腔健康。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