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慢性腎臟病(CKD)患者在開始透析(HD)後,心血管疾病(CVD)的風險顯著增加。研究分析了2007至2019年間開始HD的74,584名CKD患者,發現12,875名患者出現CVD事件。結果顯示,HD開始後的前10天內,CVD風險達到高峰,特別是缺血性中風和心肌梗塞的風險在1到2個月後下降,但出血性中風的風險在5個月內仍然偏高。這強調了對CKD患者CVD風險進行仔細評估和管理的重要性。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血液透析患者若有心臟瓣膜鈣化(HVC),尤其是新開始透析或使用導管的患者,更容易發生心血管事件,尤其是急性心衰竭。雖然死亡率沒有明顯差異,但透析過程、二尖瓣鈣化和主動脈瓣問題也會增加風險。總之,HVC對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血管健康是個重要的預測因子。 PubMed DOI

全球老年末期腎臟疾病患者增加,但對於很老年(≥75歲)進行血液透析的研究有限。韓國研究發現女性存活率高,動靜脈通路比導管有較好結果,合併症多者存活率低。建議對合併症較少的很老年病人考慮使用動靜脈通路。 PubMed DOI

腎衰竭患者常合併心血管疾病,替代療法如居家透析可能改善心臟健康,但也有風險。跨學科護理可幫助克服障礙,提升健康公平。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影響超過30%的急性心肌梗塞(MI)患者,且與治療管理不佳及預後較差有關。丹麥於2010至2022年進行的研究顯示,CKD患者在冠狀動脈造影和血管重建的機率明顯低於無CKD患者,且接受雙重抗血小板及降脂治療的比例也較低。CKD患者的一年死亡率為21%,高於非CKD患者的16.4%。儘管心肌梗塞後的存活率有所改善,CKD仍與較低的治療管理率及較高的死亡率相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來自日本透析治療學會的數據,探討2007年開始血液透析的成人患者,血管通路(VA)建立的最佳時機。患者被分為早期、臨近和晚期三組。研究發現,早期和臨近建立VA的患者在1年內的全因死亡率較低,尤其是早期建立的患者,死亡風險顯著降低。結果顯示,至少在透析前1個月建立VA能降低死亡率,早期建立效果更佳。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端期腎病(ESKD)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HD)時,端粒長度與心血管結果的關係。結果顯示,ESKD患者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端粒長度可作為生物標記。在308名HD患者中,中位端粒長度為1.51 kb,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每100患者年9.4。特別是,端粒較長的患者反而面臨更高的心血管事件風險,顯示端粒長度與心血管健康的關聯性可能比以往認知更複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舒張功能不全和心房顫動(AF)對末期腎病(ESKD)患者開始血液透析(HD)的影響。研究納入718名2010至2020年間開始HD的患者,根據心臟超音波檢查評估舒張功能不全等級。主要結果顯示,透析前有AF的患者綜合結果較差,但調整後影響不大。透析後維持正常舒張功能的患者結果較佳,而舒張功能惡化與不良結果風險增加有關。研究強調管理舒張功能不全和AF對改善臨床結果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調查了中國解除疫情管控後,血液透析(HD)患者感染COVID-19的風險因素。研究在2022年12月到2023年1月進行,納入858名HD患者,其中660名確診。結果顯示,年齡、透析前舒張壓、發燒等是COVID-19嚴重程度的獨立風險因素,而較高的血小板計數則是保護因素。死亡率方面,總鐵結合能力和疫苗接種狀況有助於降低風險。CT掃描顯示多數患者有肺部病變,研究強調HD患者對COVID-19特別脆弱,需早期識別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環境溫度上升對美國透析患者的死亡率和醫療利用影響,特別是在氣候變遷的背景下。研究分析了2011至2016年的數據,發現高溫與透析患者的死亡率、液體失調住院率及心血管急診就診率正相關。極端高溫天與中等溫度天相比,死亡率和醫療利用風險顯著提高。研究強調熱暴露影響可能在短時間內累積,並因地區而異,顯示腎衰竭患者對氣候健康風險的脆弱性。 PubMed DOI

這篇評論指出傳統的間歇性血液透析(IHD)有其限制,並探討了更能模擬自然腎功能的替代透析方法。IHD的間歇性特性會造成代謝物和電解質的波動,增加心血管風險,這對透析病人來說是個大問題。更頻繁的透析方式,如每日短時間透析和夜間透析,顯示出改善心臟健康的潛力。腹膜透析則提供持續治療,可能有助於心血管健康。總之,這篇評論認為替代透析方法在心血管方面可能優於傳統的IHD。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