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評估了左心房附屬物封閉術(LAAC)與口服抗凝劑在高風險中風的心房顫動患者中的效果與安全性。隨機試驗中,1600名患者接受LAAC的重大出血比例顯著低於抗凝治療(8.5%對18.1%)。療效方面,LAAC在死亡、中風或全身性栓塞的綜合結果上與抗凝治療相當(5.3%對5.8%)。LAAC組的重大出血事件也較少(3.9%對5.0%)。總體來看,LAAC與較低的出血風險相關,且在36個月內療效不遜於抗凝治療。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混合消融術是新的房顫治療方式,結合微創手術和導管技術。成功率約70%,但風險較高。通常適用於持續性房顫,需兩次手術。比導管消融更有效,但併發症較多。近期研究顯示併發症減少。需由有經驗的中心針對適當患者進行。仍需進一步研究風險、效益和成本效益。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左心房附屬器封閉術後可能會有裝置相關性血栓問題,導致中風或全身栓塞。部分患者在發現血栓後不久就發生中風/全身栓塞。有症狀的患者左心室功能較差,心房顫動風險較高。大多數缺血事件發生在單一抗血小板治療的患者身上,但也有其他治療方式的患者發生。需要進一步研究以降低風險。 PubMed DOI

潛在的心房纖維顫動通常是無症狀且持續時間短暫的,但可能會增加中風的風險。在一項涉及患有持續6分鐘至24小時的潛在心房纖維顫動的患者的研究中,與使用阿司匹林治療的患者相比,接受阿哌沙班治療的患者中中風或全身性栓塞的風險較低。然而,阿哌沙班與較高的主要出血風險有關。 PubMed DOI

研究指出,在末期腎臟疾病患者中,進行左心房附加物封閉手術對有心房顫動的患者是安全且有效的。相較於使用華法林或不用抗凝劑的患者,接受封閉手術的患者風險較低,死亡率也較低。因此,LAA封閉手術對預防ESKD患者合併AF的血栓栓塞事件是一個可靠的選擇。 PubMed DOI

心房纖維顫動(AF)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治療常用導管消融。但AF復發是挑戰。研究發現,消融後使用達帕格列酮(DAPA)可降低心房纖維顫動再次發作的風險。這顯示DAPA可能是AF治療的有益補充。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對心房纖維顫動患者進行結合手術並未明顯提高治療效果,但安全性高且左心房附加物閉鎖率高。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在房顫消融手術前使用葡萄糖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 RAs)與房顫復發風險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在消融手術前使用GLP-1 RAs並不能降低房顫復發或手術後其他不良結果的風險。需要進一步研究以了解這些藥物是否能改善房顫患者的結果。 PubMed DOI

腎功能衰竭患者合併心房顫動(AF)易發生血栓栓塞,但預防方法尚不明確。口服抗凝劑治療(OAC)如VKA或DOAC對其效果安全性尚無定論。研究缺乏,不清楚哪種更適合。LAAC作為替代方案,但研究提前終止。最新研究顯示,在接受血液透析的AF患者中,LAAC可降低血栓栓塞風險。治療需多學科共同決策,考量個人風險和益處。 PubMed DOI

研究分析2016至2020年CKD患者接受pLAAO手術的數據,發現24.1%患者有CKD。雖然CKD患者合併症較多,但死亡率與併發症與非CKD患者無顯著差異。CKD患者住院時間較長、費用較高,但總體而言,pLAAO對CKD患者是安全的治療選擇。 PubMed DOI

一項針對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且服用口服抗凝劑的患者的研究,隨機比較了手術中持續抗凝與中斷抗凝的效果。研究發現,持續抗凝組有16.5%的患者出現主要事件,而中斷抗凝組為14.8%,顯示持續抗凝並無明顯優勢(P = 0.18)。雖然兩組血栓事件相似,但持續抗凝組的出血事件顯著較高(31.1%對21.3%)。總結來說,對於TAVI患者,持續抗凝在30天內並未提供安全上的優勢。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