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心源性休克是一種嚴重的病症,主要表現為血流和心輸出量不足,通常由多種潛在問題引起。雖然我們對其流行病學和亞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有效提高存活率的治療方法仍然有限。研究顯示,心臟病發作後的早期再血管化非常重要,且臨時循環支持對某些病人可能有幫助。然而,最佳的藥物策略、機械支持裝置的角色及器官功能管理等問題仍待解決。這篇綜述探討了心源性休克的定義、機制及治療策略,並指出未來研究的重點,以改善個人化治療及倫理應用先進技術。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心臟衰竭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症狀有疲勞和呼吸困難,影響全球數百萬人。由於人口老化和生活方式,患病率增加。治療需要藥物、生活方式改變,有時需手術或植入裝置,對患者和醫療系統是負擔。早期檢測、新療法和患者教育很重要。治療進步包括藥物和裝置,未來可能有基因編輯和人工智慧應用。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急性腎損傷(AKI)對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影響。他們發現在這些患者中,AKI很常見,超過一半的患者會經歷,並且與30天內死亡風險增加有關。較高水準的肌酸酐和乳酸與AKI的發生有關。需要持續靜脈-靜脈血液透析濾過(CVVHDF)的AKI患者死亡風險最高。 PubMed DOI

心肌梗塞後引發心源性休克,即使治療有進步,死亡率仍高。研究分析了超過16,000例病例,發現低死亡率中心通常患者較少有健康問題,執行更多血管手術,並遵循治療指南。降低死亡率的因素包括左心室輔助裝置、更多血管手術和高AMI-CS病例量。然而,有些因素在低死亡率中心並不一致,顯示治療AMI-CS患者的複雜性。這研究凸顯改善高風險人群預後的挑戰。 PubMed DOI

在一項涉及患有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MI)和心源性休克的病人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使用微軸流泵(Impella CP)與標準治療相結合,相較於僅使用標準治療,可降低180天內死亡風險。然而,使用該泵與更高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相關聯。 PubMed DOI

SGLT2抑制劑不只適用於糖尿病患者,心臟衰竭患者也可使用。一名74歲女性因心臟衰竭和糖尿病入院,經治療後康復。發現她患有1型糖尿病,出院後持續追蹤6個月無問題。使用SGLT2抑制劑需留意酮酸中毒風險,特別是對於胰島素使用者或未知糖尿病類型的患者。Impella可減輕心臟負擔及避免液體過多。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早期經皮機械循環支持(MCS)對急性心肌梗塞相關心源性休克(AMICS)患者六個月內死亡率的影響。共納入九項試驗,1,114名患者,結果顯示早期MCS並未顯著降低死亡率,但對於沒有低氧性腦損傷的ST段抬高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MCS可顯著降低死亡率。然而,MCS的使用也增加了重大出血和血管併發症的風險。因此,建議在特定患者中選擇性使用MCS。 PubMed DOI

心腎綜合症(CRS)是心臟與腎臟功能障礙之間的複雜互動,特別在心臟射血分數保留型心衰竭(HFpEF)患者中尤為明顯。主要機制包括中央靜脈壓升高及腎臟血管系統的活化等。新興生物標記如胱蛋白酶C和腎小管損傷標記等,對早期診斷和風險評估有潛力。雖然目前尚無特定治療,但管理策略與射血分數降低型心衰竭相似,且對新療法的研究持續進行。未來在診斷和治療方面有望有更多進展。 PubMed DOI

癌症治療相關心臟功能障礙(CTRCD)越來越受到重視,因為某些有效的癌症治療(如蒽環類藥物和trastuzumab)可能引發心血管副作用。雖然這些治療能提高存活率,但也可能導致心衰竭和心律不整。CTRCD的成因包括氧化壓力和線粒體功能障礙等。近期的進展使得透過心臟生物標記物和影像技術能早期檢測CTRCD,並且使用心臟保護劑有助於降低其發生率。這篇綜述強調腫瘤科與心臟科醫生合作的重要性,以改善病患的整體健康。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在心臟衰竭患者中相當普遍,約有50%的患者受到影響。心臟衰竭會影響腎臟微循環,但我們對此了解仍有限,因為缺乏非侵入性研究方法和相關動物模型。心臟衰竭和CKD患者常接受心臟手術,使用體外循環(CPB)時,急性腎損傷(AKI)是常見併發症。研究顯示,腎髓質的微循環功能障礙與AKI發展密切相關。本文將彙整相關數據,探討心臟手術中宏觀與微觀循環的變化,以及新生物標記和潛在療法的應用。 PubMed DOI

微血管功能障礙(MVD)被認為是心臟衰竭(HF)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保留射血分數的心臟衰竭(HFpEF)和降低射血分數的心臟衰竭(HFrEF)中。HFpEF中,冠狀微血管功能障礙導致心肌灌注減少,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而HFrEF則與氧化壓力及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活化有關。隨著診斷技術進步,早期診斷和風險評估變得可行。新療法如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等,顯示改善微血管健康的潛力,個人化醫療也愈加重要。這篇綜述強調了MVD在心臟衰竭中的關鍵角色及創新治療的需求。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