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碳酸鎂(Mg)補充對慢性腎病(CKD)3-4期患者的影響,共19名患者參與,分為對照組和每天補充360毫克Mg的干預組,持續15個月。主要發現包括:Mg補充增加尿液排泄但血清水平穩定,未見高鎂血症;血管鈣化無顯著變化,但Mg水平與脈搏波速度降低相關,顯示血管順應性改善;骨礦密度未顯著變化,但Mg與骨合成標記有關,可能對骨代謝有正面影響。研究建議Mg補充可改善血管健康,且需監測尿液Mg水平。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托巴坦治療對ADPKD患者的骨骼健康和礦物代謝有正面影響,包括增加股骨頸骨密度和改善各種礦物代謝參數。治療會提高血漿鎂、碳酸氫鹽和尿液pH值,同時降低甲狀旁腺激素、1,25(OH)D3和尿液鎂排泄率。總括而言,長期托巴坦治療對ADPKD患者的骨密度和礦物代謝有明顯改善。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在慢性透析患者中補充menaquinone-7 (MK-7)對骨密度(BMD)沒有明顯幫助,反而可能加速遠端橈骨BMD流失,但有助於防止腰椎BMD下降。總結來說,這研究不支持透析患者使用MK-7保護骨骼。 PubMed DOI

臨床試驗發現,對於患有慢性腎臟病但未接受透析的病人,補充鎂並不能減緩血管鈣化的進展。雖然血液中鎂濃度提高,但12個月後,補充鎂組與非補充組的血管鈣化進展無顯著差異。此外,接受鎂治療的組別也有較高比例的嚴重不良事件發生。因此,單獨補充鎂可能無法降低CKD患者的心血管風險,可能需要其他治療方式。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疾病(CKD)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為腎功能衰竭常導致動脈硬化。礦物質和激素不平衡(CKD-MBD)也會加劇風險,特別是血管鈣化。除了血管鈣化外,其他因素也會影響CKD患者的動脈硬化程度。研究指出,高鈣可能加速硬化,但磷不會。至於PTH、維生素D、鎂和FGF23對大動脈硬化的影響似乎有限。營養性維生素D等干預措施可能有助,但仍需進一步研究確認。 PubMed DOI

鎂和維生素D對身體功能很重要,保持平衡對整體健康關鍵。缺乏可能導致疾病和增加死亡風險。慢性腎臟病患者常缺乏這些營養素。研究指出,鎂有助於維生素D代謝,補充可提升療效。鎂攝取與維生素D水平有關,尤其對心血管健康。確保足夠鎂可最大化維生素D補充效果,對慢性腎臟病患者很重要。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疾病患者使用碳酸氫鈉治療可增加血清α-klotho水平,但對其他骨骼健康標誌影響不大。需要進一步研究碳酸氫鈉對CKD患者骨骼健康的臨床影響。 PubMed DOI

研究比較了透過飲食調整和鎂補充劑兩種方式提升尿液中鎂水平的效果,對象是鎂水平較低的患者。結果顯示,補充組的鎂水平增加較多,且更容易達到每天70毫克的目標水平,同時檸檬酸鹽排泄也增加。兩者都有效,但補充劑更快達標,且平均鎂水平較高。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在透析液中增加鎂濃度並用檸檬酸根替換醋酸根的處置方式,對改善透析患者的T50值並無顯著幫助。雖然血清鎂濃度隨著富含鎂的透析液增加,但隨著富含鎂的檸檬酸緩衝透析液卻下降。總結來說,檸檬酸緩衝劑與增加透析液中鎂濃度的組合對T50值並無改善效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透析病人在2.5年內髖骨微結構及骨強度的變化進行調查,特別關注慢性腎病-礦物質與骨骼疾病(CKD-MBD)的影響。分析276名病人的數據後,發現多項骨骼健康指標顯著下降,包括骨礦物質密度和皮質厚度。雖然血清鈣和磷與這些變化無顯著關聯,但血清鹼性磷酸酶和完整副甲狀腺激素(i-PTH)水平則與骨骼健康指標呈負相關。研究顯示,升高的PTH水平與髖骨微結構惡化有關,因此有效管理PTH對維持透析病人的骨骼健康至關重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50歲以上成人的鎂攝取量與慢性腎臟病(CKD)及腎結石風險的關聯,數據來自2007至2018年的國家健康與營養檢查調查。結果顯示,較高的血清鎂水平能降低CKD和腎結石的風險,且這種關係呈現非線性特徵。特別是每日攝取量達350毫克前,風險顯著下降,超過後則趨於平穩。研究指出,雖然鎂攝取量與CKD風險呈負相關,但腎結石的關聯在女性中較顯著。建議未來需進一步研究確認這些結果。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