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篇論文探討數位雙胞胎或數位分身在超越生物限制下的倫理意涵,重點不僅在延長壽命。它分析了意識與個人身份的不同哲學觀點,認為數位分身雖然不會直接延伸個人身份,但能達成與延長存在相關的目標。作者還提到,數位分身可能有助於增強或維持重要的人際關係,進而影響個人身份的價值。最後,論文呼籲進一步研究這些議題,並將其與延長壽命的倫理討論結合。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人工智慧的發展受到人工生命影響,分為GOFAI和控制論方法。控制論推動了深度學習和現代AI,帶來好處和風險。大多傾向GOFAI,認為AI缺乏主動性。這種觀點可能導致將風險歸咎於使用者而非AI本身。 PubMed DOI

研究指出,人們常傾向直覺地相信心靈與身體是分開的,可能來自學習或先天知識。透過 Davinci 語言模型研究,發現即使沒有先天知識,模型也展現出二元論傾向,並隨學習能力增強。顯示二元論可從經驗中學習,挑戰僅將其與先天知識聯繫的理論。 PubMed DOI

討論決策能力受損者使用科技權利,尤其在AI和心智能力法規下。強調AI在溝通和醫療方面的應用,提倡專門AI模型教育和促進醫療互動。透過開放討論,最大化AI優勢,同時降低風險。 PubMed DOI

這篇論文討論生成式人工智慧對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療的影響,比喻為弗洛伊德理論後的「第四次自戀打擊」。人工智慧在治療中的出現引發了許多爭議,包括人際關係、自我和他人觀念,以及如何保留治療中的人性元素。論文建議,雖然人工智慧能增進治療效果,但不能完全取代治療互動中的人性觸感。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接觸大型語言模型(LLMs)對個體自我認知及他人認知的影響,特別是心智感知的角度。參與者在與LLMs互動前後,評估自己的行動能力和經驗能力。結果顯示,接觸LLMs後,參與者對自身能力的評價提高,並認為這些特質對人類不再獨特。這顯示擬人化LLMs可能增強個體對自我心智的看法,並減少這些特質被視為人類專有的感知,進而引發對擬人化影響的更深思考。 PubMed DOI

這篇論文探討如何透過科技實現「資訊民主化」,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在心理健康領域的應用。它回顧了資訊獲取的歷史變遷,指出GenAI技術的出現為心理健康資源提供了更好的獲取途徑,並可能改變醫療提供者與病人之間的關係。不過,將GenAI整合進心理健康領域也帶來了倫理問題和風險。論文提出了一個策略性問卷,評估AI應用的好處與風險,並主張心理健康專業人員應參與技術開發,以確保GenAI的進展既有效又符合倫理,並以病人需求為中心。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