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評估每週三次的症狀篩檢,結合反饋與管理護理路徑,對小兒癌症患者自我報告症狀的影響,並與常規護理比較。研究在美國20個小兒癌症中心進行,招募445名8到18歲的新診斷患者。結果顯示,篩檢組的症狀困擾顯著低於常規組,但疲勞和生活品質無差異。篩檢組急診就診次數較高。總結來說,症狀篩檢有助改善症狀評分,建議納入常規臨床護理中。該試驗已在ClinicalTrials.gov註冊,識別碼為NCT04614662。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美國每年大約有15,000名小朋友和青少年得癌症,超過85%的患者至少能活5年。到了45歲,約95%的小朋友癌症倖存者可能會面臨健康問題,像是內分泌失調、後續腫瘤和心血管疾病。放療和化療是主要原因,尤其是頭部放療和幹細胞移植患者風險最高。1990年代的小朋友癌症倖存者比一般人壽命短約9年,醫生和病人了解這些併發症非常重要。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在初級保健機構中,透過電子健康記錄提醒和患者外展,可以有效改善異常癌症篩檢結果的追蹤。這些措施不僅能在120天內完成追蹤,對各種癌症和風險水平都有效,有助於提升篩檢結果的準確性。 PubMed DOI

小朋友和年輕人接受腎移植手術後,生活品質可能會變好,但也會遇到新挑戰,像是健康問題影響生活品質。對小兒腎臟移植團隊來說,要留意常見症狀,如疲勞、焦慮、抑鬱、疼痛和睡眠問題,定期評估並提供適當干預很重要。要考慮患者和家庭的想法,採取全面的症狀管理方法至關重要。 PubMed DOI

試驗比較了整合篩檢和逐步協作照護對癌症患者的效果,結果顯示在6個月時有生活品質改善,12個月時仍保持。患者在情緒、功能和身體健康方面也有改善,無不良事件。建議採用此干預提升癌症患者生活品質。 PubMed DOI

COVID-19時期,Twitter(現名「X」)成為兒童癌症討論主平台。研究分析161,000則推文(2019/12至2022/5),發現正面詞多於負面,如支持、愛,負面有悲傷、風險。用戶透過Twitter提高意識、分享經驗,討論兒童癌症研究和政策。儘管挑戰重重,兒童癌症推文仍正向,著重健康、支持和意識。 PubMed DOI

研究比較晚期肺癌患者的安寧照護模式,發現分級式安寧照護不輸早期安寧照護,且減少訪問次數和住院日。這種模式提供更廣泛的早期安寧照護方式,有助於改善患者結果。 PubMed DOI

研究發現社區症狀門診干預對患有多種持續身體症狀的人有顯著效果。透過最多四次醫療諮詢,幫助了解症狀、提供解釋,並協助管理症狀。接受此干預的參與者在健康問卷-15分數有明顯進步,相較於僅接受常規護理的參與者。干預有助於改善多種持續身體症狀,且兩組在不良事件上無明顯差異。 PubMed DOI

腎衰竭對21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生活品質影響深遠,但具體症狀卻未被充分記錄。本系統性文獻回顧分析了35項研究,涵蓋2,862名慢性腎病患者,57%為第5期CKD。症狀分為八類,常見的包括不安腿綜合症、睡眠呼吸障礙、嗜睡、抑鬱、焦慮及各種胃腸問題。研究顯示症狀定義和評估方法差異大,特別是疼痛和便秘報告較少。結果強調了在接近生命末期的CKD患者中,需標準化症狀評估與管理。 PubMed DOI

大多數關於SARS-CoV-2感染後的急性後遺症(PASC)研究主要針對成人,對兒童的影響了解仍然不足。本研究針對6至17歲的兒童,分析感染後的持續症狀,並比較學齡兒童(6-11歲)與青少年(12-17歲)之間的差異。研究納入898名學齡兒童和4469名青少年,結果顯示感染者的症狀比未感染者更常見,且每個年齡組有獨特症狀。研究強調需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特徵化PASC,以更好地滿足他們的健康需求。 PubMed DOI

一項研究評估了針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早期緩和醫療,透過視訊會議和面對面會議進行。這項隨機試驗在美國22個癌症中心進行,涉及1,250名患者和548名照顧者。結果顯示,兩種方式的生活品質分數相似,視訊會議為99.7,面對面會議為97.7,差異符合標準。不過,視訊組的照顧者參與率較低。整體來看,虛擬緩和醫療在改善患者生活品質方面與面對面護理同樣有效,顯示遠距醫療的潛力。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