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分析了COVID-19感染與疫苗接種對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綜合症(aHUS)和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TTP)的影響。結果顯示,aHUS在COVID-19感染後的發生率高於疫苗接種,而TTP則在疫苗接種後更常見。研究涵蓋了170名患者,發現四分之三的aHUS患者在急性腎損傷第3期時需進行腎臟替代療法。COVID-19感染與TTP的預後較差有關,且某些治療顯示出保護效果。研究建議,這兩種情況可能在未接受維持治療的個體中被觸發或加重。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主要特徵為微血管性溶血性貧血及器官功能障礙。主要類型包括:1. 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TTP),因von Willebrand因子多聚化引起;2. 志賀毒素介導的溶血性尿毒症症候群(STEC-HUS),由志賀毒素造成內皮功能障礙;3. 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症候群(aHUS),與補體系統失調有關。還有藥物引起的及風濕性疾病相關的TMA。造血幹細胞移植相關的TMA也面臨治療挑戰。研究持續進展,需深入了解各亞型之間的關係。 PubMed DOI

新冠病毒感染嚴重,但疫苗有效。接種後可能引發腎症候群,需更多研究以提早發現及保護腎功能。治療包括皮質類固醇和支持護理,腎臟活檢有助診斷。 PubMed DOI

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US)和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是稀有疾病,共同特徵是血栓性微血管病變(TMA)。兒童通常由STEC-HUS引起,成人則常見次級原因和ADAMTS13缺乏。本文討論了這些疾病在成人和兒科患者中的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 PubMed DOI

aHUS是一種嚴重疾病,懷孕可能是其觸發因素之一。在懷孕期間要區分aHUS與其他類似疾病,並進行適當管理。本文討論了兩個案例,強調診斷和管理懷孕相關的aHUS的挑戰,包括治療決策和各種測試。 PubMed DOI

血栓性微血管病變可能與血液學特徵相關,或僅限於腎臟。研究指出,RL-TMA通常由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治療或血液惡性腫瘤等因素引起。相較於RH-TMA,RL-TMA的肌酐水平較低,且較少出現重大心血管事件、需要腎臟替代治療和死亡。在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患者中,43%出現RL-TMA,35%的RL-TMA病例和71%的RH-TMA病例使用了厄庫利珠單抗。總的來說,RL-TMA包括各種原因,且結果通常較好。需要進一步評估厄庫利珠單抗在RL-TMA中的使用和效果,特別是在補體介導的aHUS中。 PubMed DOI

針對接受腎臟替代治療的病患進行的COVID-19疫苗研究發現,整體抗體陽性率為74.2%。腎移植受者的抗體陽性率為64.6%,有43.5%在第二劑後未反應的人在第三劑後變為抗體陽性。透析患者的抗體陽性率為92.9%,有64.6%在第二劑後未反應的人在第三劑後變為抗體陽性。在腎移植受者中,移植年限增加一年,抗體陽性率增加35.6%。未有將嚴重不良事件歸因於疫苗接種,最常見的副作用是注射部位疼痛和疲勞。 PubMed DOI

懷孕相關的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候群(p-aHUS)治療決策具挑戰性,德國研究指出,產後出血患者與非出血患者特徵不同,多數患者有血栓性微血管病變,部分有補體異常。補體抑制治療可部分恢復腎功能,但應謹慎使用,若非病因為血栓性微血管病變,應停止治療。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COVID-19疫情對維也納TMA隊列中新發的補體介導性血栓性微血管病(cTMA)和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綜合症(aHUS)的影響。研究分析了2020年3月至2023年5月的數據,發現七名患者首次出現aHUS/cTMA,且無復發。其中三次發作與COVID-19及SARS-CoV-2疫苗接種有關。研究顯示,疫情前後aHUS新病例的發生率無顯著差異,建議COVID-19和疫苗接種可能在基因易感者中觸發aHUS/cTMA,且COVID-19可能是更強的觸發因素。 PubMed DOI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腎臟移植後的一種嚴重併發症,影響0.8-15%的受者,對移植物和患者生存率有重大影響。TMA的特徵包括微血管性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及器官損害。其來源可能是遺傳或後天因素,特別是補體介導的TMA。區分不同類型的TMA對於防止移植物損害至關重要,因為補體介導的TMA需要長期抗補體治療。準確的基因檢測和早期介入對於管理此病症非常重要。 PubMed DOI

疫苗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和血栓症(VITT)是針對血小板因子4(PF4)的抗體,且不依賴肝素。研究報告五名患者出現慢性促凝疾病,抗凝治療無效,並伴隨血栓和間歇性血小板減少,與VITT類似抗體有關。這些患者的M蛋白水平較低,且抗體特徵與急性VITT病例不同,顯示出獨特的免疫機制。這表明僅依賴抗凝治療對於這些慢性狀況是不夠的,研究稱之為VITT類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此研究獲得加拿大健康研究院等機構支持。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