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鈣化性主動脈狹窄症(AS)是因鈣化和纖維化導致主動脈瓣開口變窄的病症,主要影響年長者。在美國,65歲以上約有1-2%的人受影響,75歲以上則有12%。每年全球因AS死亡超過10萬人。診斷通常使用超音波心動圖,若主動脈流速超過2 m/s,可能在10年內發展為嚴重AS。治療上,輕度至中度AS可透過監測,而有症狀的嚴重AS則需進行外科手術或經導管植入術。選擇治療方式時需考量年齡及手術風險。及早介入可顯著降低死亡率。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診斷主動脈瓣狹窄可能有困難,因為症狀和慢性腎臟疾病相似。治療通常是進行主動脈瓣置換手術,但對患有腎臟疾病的病人要特別小心,因為兩者可能互相影響。手術和經導管置換都有效,但短期來看,經導管方式效果較好。治療需多方面考量,包括透析方式和手術方法,腹膜透析和經導管置換可能有好處。 PubMed DOI

主動脈瓣狹窄(AS)是漸進性疾病,目前無藥物治療。AS患者常合併糖尿病(DM),增加疾病風險。糖化終產物(AGEs)導致瓣膜問題。對於有DM的AS患者,經皮主動脈瓣置換手術較安全。新型抗糖尿病藥或許能降低AS風險。瞭解高血糖和瓣膜鈣化互動對治療很重要。主動脈瓣置換手術是主要治療,但新療法仍在研究中。需進一步研究以改善AS和DM患者預後。 PubMed DOI

研究探討了2000年至2020年間八個高收入國家中主動脈瓣狹窄(AS)患者的死亡率趨勢。分析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後發現,所有國家的死亡率都有上升,但近年來德國、澳洲和美國的年齡標準化率有下降。80歲以上年齡組的死亡率在所有國家都下降。有必要進一步研究以深入了解這些趨勢。 PubMed DOI

研究發現患有慢性腎臟疾病(CKD)的主動脈瓣狹窄(AS)患者,AS病情進展較快,尤其CKD嚴重者更明顯。腎功能較差者AS進展速度也較快,結果可能需要手術或有生命危險。對於這類患者,密切監控至關重要,並需進一步研究腎功能異常與AS進展的關係。 PubMed DOI

一項研究發現,對於低手術風險的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在1年內的死亡率、中風率或再入院率比手術更低。然而,追蹤5年後顯示TAVR和手術在複合終點上沒有明顯差異。這項研究由愛德華生命科學公司贊助,註冊號碼NCT02675114。 PubMed DOI

討論慢性腎臟疾病患者的血管和瓣膜鈣化對心血管問題的影響,探討不同治療方法的效果,包括鎂、維生素K補充和羥基磷灰石形成策略,以及血清鈣化傾向試驗(T50)的應用。雖然有進展,但目前尚無經批准的藥物處理此問題。 PubMed DOI

德國研究發現,對於低風險的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或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SAVR),1年內死亡或中風風險相當。TAVI組的死亡率和中風率較低,程序性併發症相似。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對穩定性冠狀動脈疾病及重度主動脈狹窄患者在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的影響。455名患者參與隨機試驗,結果顯示PCI組的重大不良心臟事件(MACE)發生率為26%,低於保守治療組的36%(危險比0.71)。不過,PCI組的出血事件較高(28%對20%),且有3%出現手術相關併發症。總體而言,雖然PCI可降低MACE風險,但需謹慎評估出血等安全性問題。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早期主動脈瓣介入是否能降低無症狀重度主動脈狹窄及心肌纖維化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或非計劃住院率。研究在2017至2022年於英國和澳洲進行,招募224名患者,隨訪至2024年。結果顯示,早期介入組的全因死亡或非計劃住院率為18%,保守治療組為23%,差異不顯著。雖然全因死亡率相似,但早期介入確實降低了非計劃住院率,且改善了症狀。未來需進一步研究以確認這些結果。 PubMed DOI

一項針對901名無症狀重度主動脈狹窄患者的研究顯示,早期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比常規監測更有效。結果發現,TAVR組有26.8%的患者出現主要不良事件,而監測組則高達45.3%(風險比0.50),顯示TAVR能顯著降低不良結果。雖然兩組的死亡率相似,但TAVR組的中風和非計劃住院率較低。隨訪3.8年後,監測組中87%的患者最終接受了瓣膜置換。研究結論認為,早期TAVR對改善這類患者的結果更具優勢。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