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了腹膜透析(PD)患者中較少見的通路損傷特徵及管理,於2018年1月至2024年1月在西華醫院進行,納入45名有49例通路損傷的患者,並與128名對照組比較。結果顯示,過去的腹膜炎和輔助性PD是主要風險因素,而使用導管帶和增加訓練頻率則有保護作用。管理策略包括導管修復和更換,大多數患者在修復後繼續PD並取得良好結果。研究強調預防措施及及時管理的重要性。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腹腔內粘連會增加腹膜透析導管併發症風險,尤其是在下腹部或骨盆區。女性、較高BMI和先前腹部手術也與較高風險相關。大多數患者即使有粘連,仍可繼續PD治療。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先前腹部手術如何影響接受腹膜透析(PD)導管的患者的結果。他們發現先前進行腹部手術並不會增加PD導管併發症的風險。然而,上腹部手術與更高風險的問題有關。總的來說,先前進行腹部手術不應該阻止某人接受腹膜透析所需的PD導管。 PubMed DOI

研究探討小朋友需要緊急腹膜透析的風險因素,包括存活率、腎功能、透析時間、併發症和生活品質。分析了2010至2023年在加護病房接受緊急PD的小朋友資料。發現手術前預防性抗生素和統一由小兒外科醫師放置導管有助於降低風險。建議心臟手術後盡早進行PD,並需注意腎損傷和早產增加併發症風險。需要更多研究以改善緊急PD管理。 PubMed DOI

研究發現2016至2020年美國PDAP入院率穩定,每次入院醫療成本高。治療方式受醫院位置和教學程度影響,年紀大、合併症及使用血管收縮劑與惡化結果相關。需進一步研究醫院特性對PDAP結果的影響,以改善治療策略。 PubMed DOI

腹膜透析(PD)相關的腹膜炎是接受PD治療患者的一大併發症。根據2014至2022年對1,225名日本PD患者的研究,發現年齡增長、血清白蛋白降低及使用持續性行動腹膜透析會增加腹膜炎風險。研究中,364名患者共發生539次腹膜炎事件,年發生率為0.27次。使用抗生素預防措施可降低風險,而定期就醫則會提高風險。這些結果強調了針對日本患者的風險因素識別,對改善臨床實踐及制定預防策略至關重要。 PubMed DOI

腹膜透析(PD)導管故障是一大挑戰。本研究評估了一種新改良的開放手術修復技術,與同時更換導管進行比較。對167名PD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結果顯示改良技術(A組)手術時間較短、術後疼痛較低、啟動PD時間快、住院天數少,且導管故障復發率顯著低於更換導管的患者(B組)。兩組在併發症方面無顯著差異。結論是此改良技術安全有效,建議臨床應用。 PubMed DOI

腹膜透析(PD)在許多地方提供與血液透析相似的療效,且成本更低。正常的PD導管運作是必要的,但併發症卻常見。目前關於導管放置和護理的指導方針多基於低品質證據。這篇綜述探討了經皮與外科導管放置的結果,以及操作員經驗對結果的影響。以往的腹部手術對PD導管結果影響不大,通常不應成為病人選擇的障礙。雖然黏連會增加併發症風險,但即使有黏連,仍有不到20%的病人需終止PD治療或重新介入。 PubMed DOI

本研究探討早發性腹膜炎(EOP)是否會增加腹膜透析(PD)患者轉換至血液透析的風險。結果顯示,EOP顯著提高了患者在前12個月內停止PD的風險,且這種風險在12個月後仍然存在。因此,建議對EOP進行系統性報告與監測,以改善患者的治療結果。 PubMed DOI

腹膜透析(PD)是末期腎病患者的重要治療方式,但導管功能不良可能影響其效果。傳統手術方法包括透視引導和腹腔鏡手術。這篇報告介紹了一種新穎的微創手術技術,於2021年11月至2024年5月在四川省人民醫院對8名患者進行。該技術透過原有切口重新定位PD導管,結果顯示無顯著併發症,導管重新定位成功率達100%,臨床成功率為75%。這種方法安全、簡單且具成本效益,特別適合資源有限的環境。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腹膜透析(PD)在急性腎損傷(AKI)患者中的效果,重點在於代謝與液體管理、結果及死亡風險因素。研究涵蓋487名在2004至2024年間接受PD的患者,年齡中位數為64歲。結果顯示,透析後血尿素氮和肌酸酐穩定,液體去除中位數為2,320毫升。34.9%的患者恢復腎功能,但55.8%死亡。死亡風險因素包括年齡、肝腎綜合症等。研究認為,PD能有效管理AKI患者的需求,且特定因素影響生存率。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