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了血液中骨保護素(OPG)和核因子κB配體(RANKL)與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通路血栓形成的關聯。研究持續五年,納入333名患者,發現AV通路血栓形成率為22.2%。Cox回歸分析顯示,AV通路類型、C反應蛋白及OPG水平是血栓風險的重要預測因子。特別是高OPG水平與AV瘻管血栓風險增加有強烈關聯,而C反應蛋白升高則與AV移植物的血栓形成相關。總結來說,OPG升高是AV通路血栓形成的重要風險因子,尤其在使用AV瘻管的患者中。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血液透析患者中,擁有動靜脈瘻管的患者死亡風險最低,其次是動脈表層化,最後是隧道式袖口中心靜脈導管。如果不適合瘻管,則動脈表層化患者的存活率優於隧道式袖口中心靜脈導管患者。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早期可能會有血管問題,導致心臟風險增加。研究發現CKD患者的生物標記如sCD14、ANG和OPG比健康人高。sCD14和OPG水平與動脈硬化有關,且隨時間增加。需要進一步研究早期治療對CKD患者心臟健康的影響。 PubMed DOI

研究發現,血液透析患者的動靜脈瘻管(AVF)存活與UCR水平及暫時性中心靜脈導管插管時間有關。女性患者中,UCR高且暫時導管插管時間長者,AVF存活率較低。建議利用UCR預測AVF存活,並早期拔除暫時導管以改善結果。 PubMed DOI

最新研究指出,有些人可能過度看好動靜脈瘻(AV fistula)相對於移植的優勢。一項法國研究分析了開始血液透析的患者,發現AV移植相較於瘻,雖然建立後住院風險較高,但並不一定增加其他原因的住院或死亡風險。 PubMed DOI

研究發現MHD患者中,高FGF21水平與AVF功能障礙和死亡風險增加有關。追蹤147名患者後,確定FGF21是AVF功能障礙和死亡的獨立風險因子,並找出最佳預測值。結果顯示,FGF21水平可重要預測MHD患者的AVF功能障礙和死亡。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自體動靜脈瘻管(AVF)發生血栓的風險,開發並驗證了機器學習模型。研究在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血液透析中心進行,涵蓋270名患者,時間範圍為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結果顯示,105名患者出現AVF血栓,52.6%的AVF患者有長期併發症,血栓最為常見。研究開發了五種機器學習模型,評估結果顯示其預測AVF血栓風險的準確性高,對早期臨床介入有幫助。 PubMed DOI

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SHPT)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見的併發症,甲狀旁腺切除術(PTX)是治療難治性病例的重要方法,但可能引發自體動靜脈瘻管(AVF)問題。本研究分析了2015至2021年間16名PTX後AVF功能障礙患者,並與64名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術後鈣水平較低及收縮壓變化(ΔSBP)下降幅度較大,ΔSBP每增加1 mmHg,AVF功能障礙風險增加11.6%。糖尿病患者的風險是非糖尿病患者的十二倍,且AVF失敗病史也顯著增加風險。研究指出,收縮壓下降、糖尿病及AVF失敗病史是SHPT患者術後AVF功能障礙的重要風險因素。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中,抗磷脂抗體陽性患者與原生動靜脈瘻管(AVF)併發症的關聯。結果顯示,在116名患者中,32.7%持續aPL陽性,且這與AVF成熟失敗有顯著關聯,透過超聲檢查確認。即使考慮其他因素如AVF狹窄和血栓形成,這種關聯依然明顯。不過,aPL陽性與初次通暢性或狹窄之間並無顯著關係。這是首個報告aPL陽性與AVF成熟延遲或失敗之間明顯聯繫的研究。 PubMed DOI

透析病人血管通路血栓形成是一大挑戰,研究探討使用直接口服抗凝劑'apixaban'的效果。這項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NCT04489849)納入186名病人,分為接受標準護理和標準護理加'apixaban'兩組。結果顯示,'apixaban'組的血栓形成率顯著較低(24.0%對40.8%),主要通暢失敗率也較佳(32.2%對49.5%)。雖然輕微出血率較高(22.6%對7.5%),但整體臨床益處支持在這類病人中使用'apixaban'。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骨保護素(OPG)水平與慢性腎病(CKD)患者冠狀動脈鈣化(CAC)進展的關聯。研究中1,130名CKD患者根據OPG水平分為四個四分位數,並在基線及四年後測量冠狀動脈鈣分數(CACS)。結果顯示,OPG水平與CACS呈正相關,且OPG最高的患者在四年間CAC進展風險顯著增加,調整後比值比為3.706。研究結論指出,OPG水平升高可能成為透析前CKD患者心血管風險的生物標記。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