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增生性紅斑狼瘡腎炎(LN)的管理需在疾病活動期與靜止期之間靈活調整,這需要準確的評估工具。文章強調臨床、血清學及組織學評估在重新定義LN治療目標中的重要性。傳統上,治療成功以減少蛋白尿和改善腎功能為標準,但這些指標無法完全區分活躍炎症與慢性損傷。雖然研究持續進行,抗雙鏈DNA抗體仍是主要的評估指標。作者建議轉向更動態、個體化的治療方法,並同時達成臨床、免疫學及腎功能保護三大目標。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狼瘡性腎炎(LN)是狼瘡的一個嚴重併發症,可能導致腎衰竭。在西班牙對LN的研究顯示,腎臟活檢對於診斷和追蹤至關重要,並強調了向更個人化治療方法轉變的重要性,並有新藥物的應用。 PubMed DOI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如紅斑狼瘡腎炎。治療方案有進步,新藥物如麥考酚酸鹽(MMF)顯示潛力。建議控制蛋白尿、迅速誘導緩解,並根據最新研究持續優化治療。使用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紅斑狼瘡腎炎診所的治療演算法。 PubMed DOI

對於小朋友患有狼瘡腎炎,保持腎臟穩定很重要。研究發現,25%的患者達到穩定緩解,而75%未達到。達到穩定緩解的患者在診斷時有正常的血紅蛋白和eGFR,較低的蛋白尿。抗體有改善,但未完全恢復。正常的eGFR和低蛋白尿是預測穩定緩解的重要因子。 PubMed DOI

目前狼瘡性腎炎(LN)的治療效果常不理想,超過50%的患者無法長期緩解。一項研究分析了活動性LN患者與非腎性狼瘡患者的血液基因表達,找出20個失調的基因模組,並根據干擾素(IFN)水平將LN患者分為低、中、高IFN三個亞組。每個亞組在B細胞和漿細胞相關基因的失調模式上有不同特徵。研究指出,低IFN亞組可考慮鈣調神經酶抑制劑,中IFN可用針對B細胞的療法,高IFN則可能受益於anifrolumab,這為LN的個性化治療提供了新方向。 PubMed DOI

這篇評論指出,可靠的尿液生物標記對於區分活動性狼瘡腎炎(ALN)和非活動性系統性紅斑狼瘡(iSLE)非常重要。雖然已有多個生物標記在狼瘡腎炎中被報導,但只有少數經過獨立驗證。作者分析了40篇研究,涵蓋3,411名患者,找出32個候選生物標記,其中14個在多篇研究中一致顯示出強大的診斷潛力。這些標記可作為ALN的液體活檢,並提供腎臟內部分子過程的見解。評論建議,蛋白質組學的進展將有助於更好地識別和理解這些尿液生物標記。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調查了176名中國狼瘡性腎炎(LN)患者在接受治療兩年後的長期結果。結果顯示,64.2%的患者達到修訂主要療效腎反應(mPERR),43.8%達到修訂完全腎反應(mCRR)。經過平均15.3年的隨訪,mPERR和mCRR反應者的腎臟存活率顯著高於無反應者,分別為85.8%和92.2%。此外,達到mPERR可降低60%的腎臟非存活風險,而mCRR則降低86%。這顯示mPERR和mCRR是預測患者長期腎臟健康的重要指標。 PubMed DOI

這篇綜述探討了糖皮質激素在狼瘡性腎炎(LN)治療中的應用,這是一種影響許多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嚴重併發症。雖然糖皮質激素因其抗炎效果長期被用作主要療法,但最佳劑量仍不明確。文章回顧了使用歷史,指出降低劑量及與免疫抑制劑聯合使用的趨勢,以減少副作用。長期使用可能導致感染、骨質疏鬆等風險。最後,強調未來需進一步研究以優化治療方案,尋找更安全的替代療法。 PubMed DOI

狼瘡性腎炎是年輕人腎衰竭的重要原因,若不治療會迅速損害腎小管。不過,現在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逆轉急性腎損傷,降低長期腎衰竭風險。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非常關鍵。近20年來,狼瘡性腎炎的管理有顯著改善,特別是mycophenolate的引入,提升了治療安全性和病人生活品質。新療法如belimumab和voclosporin也已獲得批准,但治療選擇的增加讓醫生在選擇最佳方案時面臨挑戰,需根據病人特徵量身訂做治療。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狼瘡性腎炎(LN)兒童的腎臟預後進行分析,涵蓋2010年1月至2024年2月的75名18歲以下患者。結果顯示,腎病綜合症和混合性腎病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增殖性LN為主要組織學亞型。研究中共記錄75次腎臟惡化,感染率高,特別是細菌性肺炎和敗血症。中位隨訪2.3年,腎臟存活率為85.4%。不良預後的主要因子包括快速進展性腎小球腎炎、非反應者及嚴重腎臟惡化,強調需對LN兒童進行仔細監測與管理。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增生性紅斑狼瘡腎炎(LN)兒童的後續腎臟活檢對治療決策的影響。分析了30名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患者的資料,根據腎臟反應分為完全腎臟反應(CRR)和不完全腎臟反應(IRR)兩組。結果顯示,CRR組和IRR組中均有患者持續增生性腎炎,且SLEDAI分數與持續風險相關。初始反應類別可預測長期結果,後續活檢對部分CRR患者的治療決策有影響。研究建議對CRR患者在初次活檢一年後進行後續檢查。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