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了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中,抗磷脂抗體陽性患者與原生動靜脈瘻管(AVF)併發症的關聯。結果顯示,在116名患者中,32.7%持續aPL陽性,且這與AVF成熟失敗有顯著關聯,透過超聲檢查確認。即使考慮其他因素如AVF狹窄和血栓形成,這種關聯依然明顯。不過,aPL陽性與初次通暢性或狹窄之間並無顯著關係。這是首個報告aPL陽性與AVF成熟延遲或失敗之間明顯聯繫的研究。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指出透明血管成形術對治療動靜脈瘻管周邊狹窄效果好,成功率高且併發症少。研究對199名患有動靜脈瘻管功能障礙的患者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治療後通暢率分別為87.7%、75.8%和60.0%。先前失敗的瘻管和甲狀旁腺激素水平可能影響通暢率。透明血管成形術被視為治療狹窄的安全有效方法。 PubMed DOI

研究發現,血液透析患者的動靜脈瘻管(AVF)存活與UCR水平及暫時性中心靜脈導管插管時間有關。女性患者中,UCR高且暫時導管插管時間長者,AVF存活率較低。建議利用UCR預測AVF存活,並早期拔除暫時導管以改善結果。 PubMed DOI

研究發現許多患者在血液透析初期使用導管,原因是對永久通路建立時機不確定。研究300名患者後發現,血清磷、糖尿病性腎病變和半胱氨酸蛋白酶C等因素與開始透析時間有關。半胱氨酸蛋白酶C有預測價值,整體模型效果更佳,可幫助個別規劃動脈靜脈瘻手術。 PubMed DOI

研究發現腎移植患者若有血液透析動靜脈瘻(AVF),則較容易發展新發心臟衰竭。除AVF外,透析時間、年齡、性別、糖尿病等因素也影響心臟健康。AVF可能增加心血管風險,需注意。結論指出,腎移植後的AVF可能是導致心臟問題的風險因素。 PubMed DOI

研究發現新建立的AVF,透過超音波監測可預測成熟速度,但早期血栓可能影響預測效果。超音波特徵可預測初級通暢失敗,但對手術後結果影響有限。建議進行大型隨機對照試驗,但執行上有困難。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自體動靜脈瘻管(AVF)發生血栓的風險,開發並驗證了機器學習模型。研究在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血液透析中心進行,涵蓋270名患者,時間範圍為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結果顯示,105名患者出現AVF血栓,52.6%的AVF患者有長期併發症,血栓最為常見。研究開發了五種機器學習模型,評估結果顯示其預測AVF血栓風險的準確性高,對早期臨床介入有幫助。 PubMed DOI

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SHPT)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見的併發症,甲狀旁腺切除術(PTX)是治療難治性病例的重要方法,但可能引發自體動靜脈瘻管(AVF)問題。本研究分析了2015至2021年間16名PTX後AVF功能障礙患者,並與64名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術後鈣水平較低及收縮壓變化(ΔSBP)下降幅度較大,ΔSBP每增加1 mmHg,AVF功能障礙風險增加11.6%。糖尿病患者的風險是非糖尿病患者的十二倍,且AVF失敗病史也顯著增加風險。研究指出,收縮壓下降、糖尿病及AVF失敗病史是SHPT患者術後AVF功能障礙的重要風險因素。 PubMed DOI

抗磷脂抗體腎病(aPL-N)是抗磷脂症候群的一個重要併發症,主要特徵為微血管損傷。根據2006年2月至2024年1月的文獻回顧,分析了709名患者,結果顯示28.6%經活檢確診為aPL-N。診斷時,30.8%患者有急性腎損傷,31.3%隨時間發展為慢性腎病或末期腎病。研究發現,aPL-N顯著增加CKD和AKI的風險,且動脈高血壓及特定抗體陽性與風險增加有關。這些結果強調了識別預測因子對患者後續治療的重要性。 PubMed DOI

動靜脈瘻管(AVF)對血液透析至關重要,但早期失敗的問題常見。本研究針對四個標準識別早期失敗的風險因素,包括血栓/狹窄、血流量低於500 ml/min、靜脈直徑小於5 mm及靜脈深度超過6 mm,並評估靜脈可擴張性作為預測因子。研究納入105名患者,結果顯示60%經歷早期失敗,且低靜脈可擴張性是強預測因子。女性患者則可能因靜脈深度較大而面臨更高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血液中骨保護素(OPG)和核因子κB配體(RANKL)與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通路血栓形成的關聯。研究持續五年,納入333名患者,發現AV通路血栓形成率為22.2%。Cox回歸分析顯示,AV通路類型、C反應蛋白及OPG水平是血栓風險的重要預測因子。特別是高OPG水平與AV瘻管血栓風險增加有強烈關聯,而C反應蛋白升高則與AV移植物的血栓形成相關。總結來說,OPG升高是AV通路血栓形成的重要風險因子,尤其在使用AV瘻管的患者中。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