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回顧性研究探討了接受門診血壓監測的患者在全因死亡率和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因素。研究納入1,291名年齡18歲以上、腎功能良好的參與者,並透過訪談和健康紀錄收集數據。隨訪46.9個月後,5.9%的患者死亡,15.1%經歷心血管事件。結果顯示,舒張壓下降幅度、夜間收縮壓變異性及年齡等因素影響存活率。研究強調門診血壓監測在風險評估中的重要性,並提出了有效的預測模型。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患有慢性腎臟疾病4-5期的高血壓患者,若收縮壓<120mmHg,與腎臟替代治療(KRT)和死亡率無明顯關聯。但未受控組有增加死亡風險的趨勢。受控組中,年長患者患有較低的KRT風險。需進一步臨床試驗確認收縮壓目標對患者的影響。 PubMed DOI

研究發現脈壓、收縮壓、舒張壓和平均動脈壓對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死亡率影響不大,但脈壓呈U型曲線,70-80 mm Hg可能影響死亡率。總結來說,血壓參數在末期腎臟疾病和糖尿病患者中並非強力預測死亡率的因素。 PubMed DOI

研究發現血液透析患者的逐月血壓變異性與不同因素相關,高後血壓變異性與不良營養狀況和心血管死亡率增加有關。建議降低血壓變異性可能改善患者預後,但仍需進一步研究。 PubMed DOI

門診血壓監測(ABPM)對於診斷和管理高血壓至關重要。我們研究了年齡介於5至22歲之間,接受ABPM並符合高血壓標準的患者,分析了與醫師在異常發現後採取行動相關的特徵。大多數患者有記錄的行動,例如更改藥物或生活方式諮詢。較高的血壓負荷與醫師行動有關,而依從性諮詢則被低估。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頸動脈-股動脈脈搏波速度(ePWV)與重症慢性腎病(CKD)及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ASHD)患者死亡率的關聯。研究分析了1,173名來自MIMIC-IV數據庫的患者,並根據ePWV將其分為四個四分位數,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線比較生存率。結果顯示,ePWV較高的患者(特別是超過11.90 m/s)住院及一年內死亡風險顯著增加。研究確認了ePWV與死亡風險之間的線性關係,顯示ePWV可作為評估CKD和ASHD患者死亡風險的指標。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無症狀的2型糖尿病(T2DM)及高血壓患者中「心臟壓力」(HS)的流行率,使用2023年ESC心臟衰竭協會的NT-proBNP切點。研究涵蓋192名年齡55歲以上的門診病人,發現28.6%可能有HS,43.2%處於灰色區域,28.2%則不太可能有HS。CKD和抗高血壓藥物數量與HS獨立相關,血糖控制未顯著影響。這顯示許多T2DM患者即使在亞臨床階段也有心臟損傷風險,早期識別有助於預防心臟病進展。 PubMed DOI

急性腎損傷(AKI)是心臟衰竭(HF)患者常見的併發症,且會影響預後。本研究探討HF患者中AKI與平均動脈壓(MAP)變化的關係,使用重症監護醫學資訊庫IV(MIMIC-IV)的數據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發現,MAP快速下降的患者(類別4)發展AKI的風險顯著高於低中等MAP的患者(類別3)。相對而言,中等MAP的患者風險較低。結果顯示,密切監測MAP變化對預防HF患者的AKI至關重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開發了一個風險模型,利用心電圖(ECG)結果來預測接受血液透析(HD)患者的全因死亡率。研究涵蓋454名患者,期間從2008年到2021年。研究人員透過多變量Cox回歸分析找出關鍵預測因素,如年齡、血清白蛋白、中風病史、心房顫動及QT間期。隨訪三年中,21.5%的患者去世,預測模型的曲線下面積(AUC)達0.83,顯示良好區分能力,並能早期識別高風險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治療策略。 PubMed DOI

透析期間的低血壓(IDH)是血液透析中常見的問題,現有預測模型常因其複雜性而不足。本研究分析201名接受維持性透析的患者,70%用於訓練,30%用於驗證。IDH定義為收縮壓下降20 mmHg或以上,或平均動脈壓下降10 mmHg或以上。研究團隊透過LASSO回歸分析,找出與IDH相關的五個關鍵變數,並建立多變量邏輯回歸模型。該模型在訓練和驗證隊列中顯示出良好的預測性能,顯示其在準確預測IDH方面的潛力。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透過腎活檢診斷的高血壓腎病患者的長期腎臟預後,使用隨機生存森林演算法。研究在西京醫院進行,225名患者中70%為訓練組,30%為測試組。主要結果為腎小管過濾率顯著下降、末期腎病或死亡。研究找出六個影響預後的關鍵變數,RSF模型在預測上表現優於傳統Cox回歸模型,顯示出更好的風險分類能力。這為改善高血壓腎病患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要見解。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