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回顧性研究探討了接受門診血壓監測的患者在全因死亡率和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因素。研究納入1,291名年齡18歲以上、腎功能良好的參與者,並透過訪談和健康紀錄收集數據。隨訪46.9個月後,5.9%的患者死亡,15.1%經歷心血管事件。結果顯示,舒張壓下降幅度、夜間收縮壓變異性及年齡等因素影響存活率。研究強調門診血壓監測在風險評估中的重要性,並提出了有效的預測模型。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慢性腎臟病患者在血液透析期間血壓變化與死亡率有關。透析前收縮壓急劇下降和透析後舒張壓下降會增加死亡風險,但整體血壓上升則降低死亡率。透析方式不影響結果,因此定期監測患者血壓變化對預測結果很重要。 PubMed DOI

研究發現,患有慢性腎臟疾病4-5期的高血壓患者,若收縮壓<120mmHg,與腎臟替代治療(KRT)和死亡率無明顯關聯。但未受控組有增加死亡風險的趨勢。受控組中,年長患者患有較低的KRT風險。需進一步臨床試驗確認收縮壓目標對患者的影響。 PubMed DOI

研究發現脈壓、收縮壓、舒張壓和平均動脈壓對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死亡率影響不大,但脈壓呈U型曲線,70-80 mm Hg可能影響死亡率。總結來說,血壓參數在末期腎臟疾病和糖尿病患者中並非強力預測死亡率的因素。 PubMed DOI

研究發現血液透析患者的逐月血壓變異性與不同因素相關,高後血壓變異性與不良營養狀況和心血管死亡率增加有關。建議降低血壓變異性可能改善患者預後,但仍需進一步研究。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舒張壓(SBP)與慢性腎臟疾病(CKD)風險之間的關聯,並使用統計模型進行分析。他們分析了近20萬名腎功能正常的韓國成年人的數據。結果顯示,較高的舒張壓與在5年內發展CKD的風險增加有關。這項研究暗示著控制高血壓可能有助於預防擁有健康腎臟的個人罹患CKD。 PubMed DOI

門診血壓監測(ABPM)對於診斷和管理高血壓至關重要。我們研究了年齡介於5至22歲之間,接受ABPM並符合高血壓標準的患者,分析了與醫師在異常發現後採取行動相關的特徵。大多數患者有記錄的行動,例如更改藥物或生活方式諮詢。較高的血壓負荷與醫師行動有關,而依從性諮詢則被低估。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頸動脈-股動脈脈搏波速度(ePWV)與重症慢性腎病(CKD)及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ASHD)患者死亡率的關聯。研究分析了1,173名來自MIMIC-IV數據庫的患者,並根據ePWV將其分為四個四分位數,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線比較生存率。結果顯示,ePWV較高的患者(特別是超過11.90 m/s)住院及一年內死亡風險顯著增加。研究確認了ePWV與死亡風險之間的線性關係,顯示ePWV可作為評估CKD和ASHD患者死亡風險的指標。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無症狀的2型糖尿病(T2DM)及高血壓患者中「心臟壓力」(HS)的流行率,使用2023年ESC心臟衰竭協會的NT-proBNP切點。研究涵蓋192名年齡55歲以上的門診病人,發現28.6%可能有HS,43.2%處於灰色區域,28.2%則不太可能有HS。CKD和抗高血壓藥物數量與HS獨立相關,血糖控制未顯著影響。這顯示許多T2DM患者即使在亞臨床階段也有心臟損傷風險,早期識別有助於預防心臟病進展。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遠端監測(RM)對自動腹膜透析(APD)患者的影響,特別是在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液體過載和透析效率不足的併發症方面。研究涵蓋21家醫院,將患者分為RM-APD組和傳統APD組。結果顯示,雖然兩組在全因死亡率上無顯著差異,但傳統APD組的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較高。RM-APD組則顯示出更好的生存率和較少的不良事件,顯示出其在臨床上的潛在優勢,可能促進這種療法的普及。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低基線舒張壓是否影響降壓介入的效果。研究分析了五項主要試驗的數據,結果顯示更積極的血壓控制能顯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的風險,無論基線舒張壓如何。特別是,降壓介入在不同舒張壓組別中效果一致,包括低舒張壓的群體,且沒有證據顯示低舒張壓會影響心血管或腎臟的降壓益處。總之,即使在低舒張壓的個體中,積極降壓仍然是有益的。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