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了腎臟移植患者中,使用雙磷酸鹽對非脊椎骨折的影響。分析了2000至2019年間南加州Kaiser Permanente的489名患者,結果顯示使用雙磷酸鹽的患者非脊椎骨折風險降低了64%(p=0.02)。不過,考慮死亡因素後,骨折風險並未顯著降低。此外,雙磷酸鹽治療與移植物失敗率較低有關(p=0.002)。研究建議雙磷酸鹽可能有助於降低骨折風險及改善移植物存活率,但由於是回顧性研究,結論需謹慎解讀。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腎移植後,心血管疾病是重要死因,約佔32%。他汀藥物或可降低死亡風險,尤其在特定免疫抑制療法下效果更佳。研究發現,使用他汀藥物可使死亡率降低5%,特定療法下更可達27%。結論指出,他汀治療或可降低腎移植接受者死亡風險,尤其與特定療法結合使用效果更好。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台灣腎移植接受者骨折風險因素,包括年紀、性別、過往骨折、糖尿病、高劑量泼尼松等,建議減少糖皮質激素用量、考慮特定免疫抑制療法以預防骨折。 PubMed DOI

這個研究探討了腎移植接受者骨密度和骨骼肌之間的關係。他們發現腎功能、維生素D水平和肌肉量等因素與骨密度有關。男性和女性顯示不同影響骨密度的因素。總的來說,在腎移植接受者中,無論男女,骨密度較低與肌肉量較低有關聯。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口服磷酸鹽結合劑可降低末期腎臟病患者骨折風險,尤其基於鈣的結合劑更明顯。長期使用者風險更低,且不增加心血管事件或死亡風險。這結果對於末期腎臟病患者使用磷酸鹽結合劑具有重要意義。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患者常有骨質疏鬆問題,容易骨折。研究指出,對第4和第5期CKD患者的骨質疏鬆治療很重要。一些藥物如Teriparatide、Denosumab和Romosozumab對改善骨質有效,但Raloxifene效果不大。Romosozumab對骨密度改善最明顯。在CKD患者中,治療需考量個人風險和效益。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質子泵抑制劑(PPI)使用對慢性腎病(CKD)患者骨折風險的影響。研究分析了6076名骨折患者與6076名未骨折患者的數據,結果顯示PPI使用與骨折風險顯著相關,勝算比為1.68,影響幾乎所有骨折類型。特別是在60歲以下且使用PPI超過兩年的患者中,風險更高(勝算比6.85)。累積PPI劑量超過16,000毫克的患者也顯示出更高的風險(勝算比4.62)。研究建議在無明確指徵的情況下,應減少PPI的處方,以降低骨折風險。 PubMed DOI

椎體骨折是骨質疏鬆最常見的骨折,與死亡率上升和生活品質下降有關,特別是近期發生或多發的情況。對於慢性腎病(CKD)患者,椎體骨折的風險被低估,且隨著腎功能惡化而增加。除了傳統風險因素,CKD患者還有特定因素如腎病分期和透析時間等影響骨折風險。儘管有更新的骨折風險指導方針,但對CKD患者的具體管理仍缺乏指導,需積極進行診斷和治療。 PubMed DOI

急性腎損傷(AKI)是一種常見情況,可能影響腎臟調節的礦物質平衡,並增加骨折風險。澳洲一項2008至2017年的研究顯示,123,426名患者中有12%經歷AKI,10%遭受骨折。結果顯示,AKI患者的骨折風險顯著高於未發作者,調整後風險比為1.50。研究未發現AKI的嚴重程度與骨折風險有關,但性別和年齡影響此關係。總結來說,AKI與骨折風險增加相關,需加強患者管理及骨骼健康篩檢。建議進一步研究以驗證結果。 PubMed DOI

Denosumab 在改善腎臟移植受者(KTRs)骨質疏鬆的骨礦物質密度(BMD)方面顯示出潛力,儘管臨床效果仍有爭議。研究顯示,接受治療一年後,股骨頸和脊椎的 T 分數顯著提升。雖然有三起新骨折和心血管事件,且部分患者出現低鈣血症,但整體來看,denosumab 對 KTRs 的骨質疏鬆治療是有效且安全的,建議密切監測尿路感染等併發症。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腎臟移植受者與透析患者之間的骨質疏鬆性骨折(OF)發生率,分析了2009至2019年間145,090名韓國腎衰竭患者的數據。結果顯示,腎臟移植受者的OF發生率(5.2%)略低於透析患者(5.6%),且移植受者的骨折風險顯著較低。然而,骨折發生後,死亡風險和移植物失敗風險均顯著增加。研究也提到了一些限制,如缺乏骨密度數據等。總體而言,腎臟移植受者的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較低,但仍需注意相關的健康風險。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