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比較了在非創傷性院外心臟驟停的成人中,骨內(IO)與靜脈(IV)血管通路的效果。結果顯示,兩組在持續自發性循環恢復(ROSC)方面的成效相似,IO組30%和IV組29%無顯著差異。30天存活率方面,IO組12%和IV組10%,良好神經學結果分別為9%和8%,同樣無顯著差異。總體來看,IO與IV在達成持續ROSC的有效性上無顯著差異,且不良事件很少。此研究由Novo Nordisk Foundation資助。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最近研究發現,在心臟停止後的患者中,將平均動脈壓設定在較高或較低值並無明顯影響180天的死亡率或神經恢復。研究指出,治療效果可能排除25%以上。兩組間未發現明顯不良事件差異,但仍需進一步研究確認是否有較小的治療效果。 PubMed DOI

最新研究指出,在院外心臟驟停患者中,早期冠狀動脈造影術與延遲CAG相比,沒有明顯優勢。研究包含了1512名患者,顯示兩種策略的死亡率無顯著差異。亞組分析未發現特定族群從早期CAG中受益,但女性的死亡風險較男性高。 PubMed DOI

丹麥研究發現,對1500名急性中風症狀患者進行遠端缺血誘導(RIC)治療,並未在90天後顯著改善功能結果。雖然RIC組和假治療組的嚴重不良事件沒有明顯差異,但RIC組較常見上肢疼痛和皮膚瘀斑。 PubMed DOI

在英國16家主要創傷中心進行的研究比較了在嚴重出血的創傷患者中,使用主動脈充氣球阻塞(REBOA)與標準護理的效果。研究對象為90名16歲以上大量失血的患者。結果顯示,使用REBOA與標準護理相比,並未降低死亡率,反而可能增加死亡風險。 PubMed DOI

研究發現使用非侵入性通氣預氧化比使用氧氣面罩更能降低插管過程中的低氧血症風險,尤其在美國多中心的隨機試驗中得到證實。非侵入性通氣組不僅低氧血症發生率較低,心臟骤停和誤吸的風險也相對減少。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了持續低溫氧合機械灌注(HOPE)與靜態冷藏(SCS)在心臟移植前的安全性與有效性。試驗在八個歐洲國家的15個移植中心進行,隨機將229名患者分為HOPE組和SCS組。結果顯示,HOPE組在移植後30天內的心臟相關併發症發生率為19%,而SCS組為30%,顯示HOPE的風險降低了44%。雖然未達到統計學意義,但HOPE在減少主要移植物功能障礙方面顯示出潛在優勢,值得進一步研究。 PubMed DOI

最近一項針對75歲以上非ST段抬高心肌梗塞(NSTEMI)患者的研究,探討保守醫療與侵入性策略的效果。研究包含1518名患者,隨機分為侵入性組(753人)和保守組(765人),隨訪中位數為4.1年。結果顯示,兩組在心血管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上無顯著差異(侵入性組25.6% vs. 保守組26.3%)。雖然侵入性策略在減少非致命性心肌梗塞方面有潛在益處,但整體風險並未顯著降低,建議對於年長患者,保守策略同樣有效。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早期經皮機械循環支持(MCS)對急性心肌梗塞相關心源性休克(AMICS)患者六個月內死亡率的影響。共納入九項試驗,1,114名患者,結果顯示早期MCS並未顯著降低死亡率,但對於沒有低氧性腦損傷的ST段抬高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MCS可顯著降低死亡率。然而,MCS的使用也增加了重大出血和血管併發症的風險。因此,建議在特定患者中選擇性使用MCS。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透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或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CABG)進行再血管化(REV),對三血管冠狀動脈疾病(3V-CAD)患者的影響,與僅接受藥物治療相比。結果顯示,接受REV的患者在四年內心血管死亡或心肌梗塞的風險較低,且生活品質明顯改善。雖然REV與保守治療在全因死亡率上差異不大,但整體來看,REV對3V-CAD患者的心血管結果和生活品質有正面影響。 PubMed DOI

一項針對6082名院外心臟驟停成人的多中心試驗比較了骨內(IO)與靜脈(IV)給藥的效果。結果顯示,IO組30天存活率為4.5%,IV組為5.1%,兩者差異不大(比值比0.94)。神經功能良好情況相似(IO組2.7%,IV組2.8%),但自發性循環恢復在IO組稍低(36.0%對39.1%)。IO組僅有一起不良事件。總結來說,對於這群患者,IO策略並未改善30天存活率,相較於IV策略。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