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動靜脈瘻管(AVF)對血液透析至關重要,但早期失敗的問題常見。本研究針對四個標準識別早期失敗的風險因素,包括血栓/狹窄、血流量低於500 ml/min、靜脈直徑小於5 mm及靜脈深度超過6 mm,並評估靜脈可擴張性作為預測因子。研究納入105名患者,結果顯示60%經歷早期失敗,且低靜脈可擴張性是強預測因子。女性患者則可能因靜脈深度較大而面臨更高風險。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血液透析患者的動靜脈瘻管(AVF)存活與UCR水平及暫時性中心靜脈導管插管時間有關。女性患者中,UCR高且暫時導管插管時間長者,AVF存活率較低。建議利用UCR預測AVF存活,並早期拔除暫時導管以改善結果。 PubMed DOI

研究發現許多患者在血液透析初期使用導管,原因是對永久通路建立時機不確定。研究300名患者後發現,血清磷、糖尿病性腎病變和半胱氨酸蛋白酶C等因素與開始透析時間有關。半胱氨酸蛋白酶C有預測價值,整體模型效果更佳,可幫助個別規劃動脈靜脈瘻手術。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血液透析患者在血管成形術後,動靜脈瘻管狹窄的超聲波特徵及其對術後原始通暢度的影響。根據超聲波特徵將病變分類,並分析影響通暢度的因素。研究發現,血管鈣化是導致通暢率降低的重要風險因素。超聲波特徵,特別是鈣化,被證實會影響動靜脈瘻管在介入後的通暢度。 PubMed DOI

研究發現腎移植患者若有血液透析動靜脈瘻(AVF),則較容易發展新發心臟衰竭。除AVF外,透析時間、年齡、性別、糖尿病等因素也影響心臟健康。AVF可能增加心血管風險,需注意。結論指出,腎移植後的AVF可能是導致心臟問題的風險因素。 PubMed DOI

研究發現新建立的AVF,透過超音波監測可預測成熟速度,但早期血栓可能影響預測效果。超音波特徵可預測初級通暢失敗,但對手術後結果影響有限。建議進行大型隨機對照試驗,但執行上有困難。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自體動靜脈瘻管(AVF)發生血栓的風險,開發並驗證了機器學習模型。研究在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血液透析中心進行,涵蓋270名患者,時間範圍為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結果顯示,105名患者出現AVF血栓,52.6%的AVF患者有長期併發症,血栓最為常見。研究開發了五種機器學習模型,評估結果顯示其預測AVF血栓風險的準確性高,對早期臨床介入有幫助。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 WavelinQ™ EndoAVF 系統在血液透析病人中創建內血管動靜脈瘻管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於2021年12月至2023年8月在一所大學醫院進行,納入20名病人。結果顯示技術成功率達100%,75%的瘻管生理適用,66%成功穿刺。6個月的主要通暢率為65%,12個月為50%。研究未報告嚴重不良事件,年再介入率僅0.33次。總體而言,WavelinQ 4-F EndoAVF 系統被認為是一種安全且有效的動靜脈瘻管創建方法。 PubMed DOI

本研究探討動靜脈瘻管(AVF)成熟度的評估對減少靜脈導管使用時間的重要性。透過監測中心靜脈氧飽和度(ScvO2)和估計上半身血流量(eUBBF),我們進行了一項多中心的質量改善計畫,結果顯示,使用ScvO2評估的QIP組患者在AVF創建後的導管停留時間顯著短於對照組。六個月後,QIP組仍有21%患者保留導管,而對照組則高達67%和68%。這顯示ScvO2評估有助於提升瘻管成熟度,減少導管使用時間。 PubMed DOI

動靜脈通路階段(AVAS)分類系統用來評估患者上肢血管適合性,分為三類:AVAS1(適合自體瘻管)、AVAS2(適合人工移植物)和AVAS3(不適合傳統VA)。一項國際研究在8個國家進行,招募1034名患者,結果顯示935名患者接受了VA創建。AVAS1佔91.2%,AVAS2佔7.2%,AVAS3僅1.6%。AVAS在預測創建通路的準確率為79%,而臨床醫生僅62.1%。遵循AVAS建議可顯著降低早期失敗率。 PubMed DOI

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SHPT)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見的併發症,甲狀旁腺切除術(PTX)是治療難治性病例的重要方法,但可能引發自體動靜脈瘻管(AVF)問題。本研究分析了2015至2021年間16名PTX後AVF功能障礙患者,並與64名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術後鈣水平較低及收縮壓變化(ΔSBP)下降幅度較大,ΔSBP每增加1 mmHg,AVF功能障礙風險增加11.6%。糖尿病患者的風險是非糖尿病患者的十二倍,且AVF失敗病史也顯著增加風險。研究指出,收縮壓下降、糖尿病及AVF失敗病史是SHPT患者術後AVF功能障礙的重要風險因素。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