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尿肌酐(UCr)估算的肌肉量與韓國慢性腎病(CKD)患者骨密度的關係。研究分析了1,872名參與者的資料,發現較低的UCr水平與骨密度降低及骨質疏鬆症風險增加有關。隨著UCr水平上升,骨質疏鬆症的機率下降,顯示肌肉量對CKD患者的骨密度有保護作用。結論指出,低UCr與透析前CKD患者的骨質疏鬆症顯著相關,建議進一步研究肌肉量對這群人的骨骼健康影響。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CKD患者降低蛋白攝取量有助於保護腎臟,並不會對骨骼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但一般人則需注意蛋白攝取量,避免增加骨質疏鬆風險。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在慢性腎臟病患者中,進行12個月運動訓練有助於改善身體表現,尤其平衡訓練對骨密度影響較佳。結果顯示平衡訓練和耐力訓練互補,比力量訓練更有助於保持和提升骨密度。 PubMed DOI

CKD和ESRD患者常見肌肉流失,尤其在ESRD前一年加速,與更高死亡率相關。這種情況可透過尿肌酸酐水平觀察到。 PubMed DOI

研究發現,慢性腎臟疾病患者(未進行透析)體內瘦軟組織減少與骨密度下降有關。初期骨密度較低者瘦組織較少、脂肪較多。女性體組成變化更明顯。保持瘦軟組織或許可保護患者免受骨密度損失。 PubMed DOI

這個研究探討了腎移植接受者骨密度和骨骼肌之間的關係。他們發現腎功能、維生素D水平和肌肉量等因素與骨密度有關。男性和女性顯示不同影響骨密度的因素。總的來說,在腎移植接受者中,無論男女,骨密度較低與肌肉量較低有關聯。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患者容易骨折,但腎臟病對骨質疏鬆的影響常被忽略。這篇文章提供了10個評估CKD患者骨骼健康的實用提示,包括臨床、生化和放射學評估。雖然骨骼活檢是最佳方法,但不一定必要。建議採用多學科團隊,並需要更好的診斷工具來早期檢測和監控CKD患者的骨骼健康。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腎結石與慢性腎病(CKD)之間的關係,發現兩者並無顯著的遺傳相關性。雖然腎結石與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有關聯,但考慮其他因素後,這種關聯消失。研究還指出,CKD可能降低腎結石的風險,可能因為尿鈣排泄量較低。總體來看,腎結石並不會獨立增加CKD的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透析病人在2.5年內髖骨微結構及骨強度的變化進行調查,特別關注慢性腎病-礦物質與骨骼疾病(CKD-MBD)的影響。分析276名病人的數據後,發現多項骨骼健康指標顯著下降,包括骨礦物質密度和皮質厚度。雖然血清鈣和磷與這些變化無顯著關聯,但血清鹼性磷酸酶和完整副甲狀腺激素(i-PTH)水平則與骨骼健康指標呈負相關。研究顯示,升高的PTH水平與髖骨微結構惡化有關,因此有效管理PTH對維持透析病人的骨骼健康至關重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慢性腎病(CKD)兒童的身體組成,特別是骨骼肌密度(SMD)和脂肪分佈對臨床結果的影響。研究比較了32名CKD兒童與66名健康兒童,發現CKD兒童的骨骼肌面積和SMD均低於健康兒童,內臟脂肪則較高。三酸甘油脂水平被認為是低SMD的重要預測因子,而高血清白蛋白和高SMD則有助於延緩腎衰竭進展。總之,CKD兒童普遍存在骨骼肌喪失,且與較差的臨床結果相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慢性腎病(CKD)2至4期患者的腎功能與骨礦密度(BMD)下降速率的關聯。研究採用前瞻性隊列方式,涵蓋1006名參與者,時間從2011年到2016年,透過雙能X光吸收法測量BMD。結果顯示,CKD期數越高,髖部BMD下降越快,且男性與女性之間有顯著差異。此外,研究還發現兩種eGFR變化趨勢:穩定組與快速下降組,後者BMD下降幅度更大。總體而言,CKD進展及腎功能快速下降與非透析CKD患者的BMD損失有關。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