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尿肌酐(UCr)估算的肌肉量與韓國慢性腎病(CKD)患者骨密度的關係。研究分析了1,872名參與者的資料,發現較低的UCr水平與骨密度降低及骨質疏鬆症風險增加有關。隨著UCr水平上升,骨質疏鬆症的機率下降,顯示肌肉量對CKD患者的骨密度有保護作用。結論指出,低UCr與透析前CKD患者的骨質疏鬆症顯著相關,建議進一步研究肌肉量對這群人的骨骼健康影響。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本研究探討營養因素對維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骨礦密度(BMD)的影響,納入60名患者,分為骨質疏鬆症和非骨質疏鬆症兩組。結果顯示,骨質疏鬆症患者的白蛋白水平顯著低於非骨質疏鬆症患者,且低白蛋白與骨質疏鬆風險相關。BMD與脂肪質量呈負相關,而與肌肉質量及脂肪質量比率呈正相關。研究還發現,肝臟和脾臟的掃描值與透析時間正相關。總結來說,低白蛋白和腹部脂肪是BMD的風險因素,而較高的肌肉質量比率則有保護作用。 PubMed DOI

一項針對650名慢性腎病(CKD)透析前患者的研究發現,尿鉀與肌酸酐比率(K/Cr)對腎功能惡化有顯著影響。研究將K/Cr比率分為四個四分位數,隨訪中位數35個月,發現尿K/Cr比率最低的患者腎功能惡化風險提高2.02倍,但與心血管疾病(CVD)事件無關。總結來說,低尿K/Cr比率是CKD患者腎功能進展的獨立風險因素,卻不影響CVD事件的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尿氯排泄量與非透析慢性腎病(CKD)患者冠狀動脈鈣化(CAC)進展的關係,共有1,065名患者參與。根據尿氯與肌酸酐比率,患者被分為低、中、高三組。結果顯示,高尿氯排泄的患者CAC進展風險顯著較低,調整後比值比為0.379,而低尿氯排泄則未顯示顯著關聯。研究還發現一種倒J型關係,顯示高尿氯水平有助於降低CAC進展風險。總之,高尿氯排泄對非透析CKD患者的CAC進展有益。 PubMed DOI

研究發現慢性腎臟病患者中嚴重白蛋白尿與易碎性骨折風險增加有關,尤其是髖部、椎骨和其他骨折。最嚴重的KDIGO風險類別患者也有較高風險。了解白蛋白尿對骨折的影響可幫助評估風險和制定預防策略,特別是針對這些高風險人群。 PubMed DOI

研究發現,CKD患者降低蛋白攝取量有助於保護腎臟,並不會對骨骼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但一般人則需注意蛋白攝取量,避免增加骨質疏鬆風險。 PubMed DOI

CKD和ESRD患者常見肌肉流失,尤其在ESRD前一年加速,與更高死亡率相關。這種情況可透過尿肌酸酐水平觀察到。 PubMed DOI

研究發現,慢性腎臟疾病患者(未進行透析)體內瘦軟組織減少與骨密度下降有關。初期骨密度較低者瘦組織較少、脂肪較多。女性體組成變化更明顯。保持瘦軟組織或許可保護患者免受骨密度損失。 PubMed DOI

這個研究探討了腎移植接受者骨密度和骨骼肌之間的關係。他們發現腎功能、維生素D水平和肌肉量等因素與骨密度有關。男性和女性顯示不同影響骨密度的因素。總的來說,在腎移植接受者中,無論男女,骨密度較低與肌肉量較低有關聯。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腎結石與慢性腎病(CKD)之間的關係,發現兩者並無顯著的遺傳相關性。雖然腎結石與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有關聯,但考慮其他因素後,這種關聯消失。研究還指出,CKD可能降低腎結石的風險,可能因為尿鈣排泄量較低。總體來看,腎結石並不會獨立增加CKD的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透析病人在2.5年內髖骨微結構及骨強度的變化進行調查,特別關注慢性腎病-礦物質與骨骼疾病(CKD-MBD)的影響。分析276名病人的數據後,發現多項骨骼健康指標顯著下降,包括骨礦物質密度和皮質厚度。雖然血清鈣和磷與這些變化無顯著關聯,但血清鹼性磷酸酶和完整副甲狀腺激素(i-PTH)水平則與骨骼健康指標呈負相關。研究顯示,升高的PTH水平與髖骨微結構惡化有關,因此有效管理PTH對維持透析病人的骨骼健康至關重要。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