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牛津分類被視為IgA腎病(IgAN)成人患者的重要預後工具,但在兒童中的適用性尚待研究。本次綜合分析納入14項研究,共5,679名IgAN兒童,記錄710例不良腎臟結果。主要發現包括:M1病變顯著提高不良預後風險(HR 1.79),S1、T1和T2病變也相關(HR分別為2.13和2.64)。C1和C2病變在亞洲及其他人群中與不良預後風險相關,而E1病變的影響則不明確。這些結果顯示牛津分類對IgAN兒童患者的預後評估具有價值。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牛津分類和新的預測模型提升了對IgA腎病的預後預測。研究發現,T%、節段性腎小球硬化、eGFR、蛋白尿和血清白蛋白是重要的預測因子。T%比T病變更能準確預測,某些S病變亞型與較差結果相關。報告這些變數可改善IgAN的預後工具。 PubMed DOI

在IgA腎病患者中,預測疾病進展至腎衰竭及監測患者變得困難。新治療方法出現,但缺乏風險識別工具。本文探討預後標誌、非侵入性監測需求,如補體活化、微生物群、微RNA、影像學和人工智慧。填補生物標誌研究空白至關重要,以改善患者護理。目標是開發實用標誌,改善IgA腎病預後。 PubMed DOI

研究發現RF-RG分類系統對預測IgAN患者的腎臟結果相當有效,追蹤991名患者5.5年後發現RF-RG與不良腎臟結果有關。RF-RG類別越高,結果越差。進展性疾病患者較難達到蛋白尿和血尿的緩解。 PubMed DOI

研究發現IgAN患者中MA病灶常見,可能導致腎功能惡化。MA患者年齡大、血壓高、蛋白尿多、腎功能差、尿酸高。MA與腎臟併發症風險獨立相關,增加患者腎臟不良結果風險187%。MA病灶可作為IgAN疾病進展的預測因子。 PubMed DOI

進行了系統性回顧,研究IgA腎病的MEST-C分類與補體活化之間的關係。結果顯示補體活化在不同MEST-C類別中均有涉及,對個性化治療策略可能有啟示。 PubMed DOI

研究發現IgAN患者若有蕁麻疹IgM沉積,進展至末期腎臟疾病風險較高。較低eGFR、較高MEST-C分數和蕁麻疹IgM沉積與較短腎臟存活期相關。蕁麻疹IgM沉積可能是進階IgAN患者發展至ESKD的潛在風險因素,需要進一步研究。 PubMed DOI

研究指出,牛津分類在評估IgAVN預後和治療上有價值,特別是內皮細胞過度細胞化(牛津E1)可能預測腎功能改善後的風險。建議在IgAVN活檢報告中包括MEST-C分數,並長期追蹤患者以監測腎功能下降。 PubMed DOI

牛津組織病理分類(MEST-C)可幫助評估IgA腎病患者的預後。評分包括腎小球炎症活躍程度、系膜和內毛細胞增生情況、新月體出現、腎小球硬化節段性程度,以及間質纖維化/小管萎縮情形。研究指出,部分患者對免疫抑制療法有良好反應,尤其是對節段性腎小球硬化亞型的患者,顯示足細胞損傷可能是治療的重要目標。 PubMed DOI

在2016年,IgA腎病(IgAN)的牛津分類修訂了腎小球新月體的評分系統,但其臨床意義仍待深入研究。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追蹤134名IgAN及C2病變患者,分析末期腎病(ESKD)的風險因素。研究發現,平均腎小球過濾率為39.3 mL/min/1.73 m²,蛋白尿為4.4 g/天,腎衰竭發生率在1、2、3年分別為24%、34%和47%。獨立風險因素包括平均動脈壓、eGFR及T2病變,且新月體比例超過50%與不良預後相關。這顯示IgAN患者的預後不佳,需更有效的治療策略。 PubMed DOI

IgA腎病(IgAN)的管理策略在過去50年不斷演變,但對長期腎臟存活率的影響仍不明確。根據一項系統性回顧,分析了158項研究的數據,涵蓋103,076例IgAN病例。結果顯示,三年腎臟存活率為94.16%,五年為88.68%,十年為78.13%。近幾十年來,三年和五年的存活率並未顯著改善,且發達國家的存活率高於發展中國家。維持蛋白尿在1.0 g/24小時以下與更好的腎臟存活率相關。總體而言,雖然長期存活率變異,但支持性護理仍是主要建議,新療法可能改善結果。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