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低出生體重(LBW)與五歲兒童腎臟參數的關係,重點在單胎和雙胞胎。研究涵蓋110名兒童,發現ELBW兒童的腎小球過濾率(eGFR)與出生體重正相關。單胎中,孕期高血壓會降低eGFR;雙胞胎則與生長速度減少有關。腎臟體積與出生體重、身體質量指數呈正相關,且雙胞胎的腎臟體積顯著較低。研究建議腎體積可能是預測eGFR的更可靠指標。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了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中嬰兒四年內的腎功能,重點在血清肌酸酐和腎小球過濾率(GFR)。共納入138名患者,大多數為早產兒。主要發現包括:足月新生兒的肌酸酐水平穩定下降,而早產嬰兒則先上升後下降,且肌酸酐與妊娠週數呈反比。GFR在早產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下降後再上升,足月新生兒則持續上升。研究強調在新生兒特別是生命初週,需密切監測腎功能,以應對生理變化和臨床因素的影響。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威爾姆斯腫瘤(WT)倖存者的長期腎臟健康進行調查,特別是高風險患者。研究分析了64名在兒童醫療中心接受WT治療的患者,並追蹤了中位11.3年。結果顯示,35名患者的腎小管過濾率下降,2名進展至慢性腎病第5期。67%的患者有腎臟代償性肥大,41%出現高血壓,22%有蛋白尿。這強調了持續監測腎功能和血壓的重要性,以管理潛在的慢性腎病。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低出生體重(LBW)、早產及胎齡小於正常範圍(SGA)對兒童慢性腎病(CKD)和末期腎病(ESKD)的影響。研究分析了147萬名2009至2016年出生的新生兒,發現低出生體重的嬰兒發展CKD和ESKD的風險顯著高於正常體重的嬰兒。男嬰的CKD風險比為1.20,ESKD為1.64;女嬰則分別為1.18和1.31。此外,早產和SGA也顯著增加CKD和ESKD的風險,顯示出這些因素之間的協同效應。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調查了非常低出生體重(VLBW)早產兒在5-6歲時的腎功能,並與足月兒比較。結果顯示,VLBW早產兒的腎功能明顯較差,血清胱蛋白酶C(cystatin C)水平較高,估算腎小球過濾率(eGFR)較低,且有72%的VLBW早產兒的eGFR異常。此外,這些孩子的血壓較高,但生長速率與腎功能之間並無顯著關聯。研究強調了持續監測VLBW早產兒腎健康的重要性。 PubMed DOI

NICU裡足月和晚期早產兒只要有急性腎損傷,未來腎臟問題風險會提高,但目前沒明確追蹤指引。美國專家建議:出院時要評估腎臟健康,高風險嬰兒出院六個月後和兩歲時都要再檢查。未來還需更多研究和教育資源。 PubMed DOI

這篇統合分析指出,有急性腎損傷(AKI)經驗的兒童,身高和體重的z分數都比沒得過AKI的孩子低,尤其嬰兒族群影響最大。建議臨床上要特別注意這些孩子的生長狀況,並優先追蹤和處理相關問題。 PubMed DOI

這項丹麥大型研究發現,媽媽有妊娠毒血症,足月出生的小孩長大後(特別是25歲以後)罹患腎臟疾病的風險會增加,即使排除早產因素,這風險還是存在。大多數腎臟疾病類型都有這現象。反而妊娠毒血症合併早產,孩子一歲後腎臟疾病風險並沒有再增加,顯示妊娠毒血症本身就會提高孩子日後腎臟病的機率。 PubMed DOI

這篇回顧性研究指出,中國極早產兒(23-27週)常見急性腎損傷(AKI),多在出生後10天內發生且多為輕微第一期。妊娠週數越低,AKI風險越高,使用NSAIDs會進一步增加風險,特別是最早產的寶寶。大多數寶寶出院及六個月後腎功能都能恢復正常。建議使用NSAIDs時要密切監控腎功能。 PubMed DOI

這篇系統性回顧發現,非常早產(32週以下)出生的兒童和青少年,血清Cystatin C濃度較足月出生者高,顯示腎功能可能較差。雖然初步分析發現早產者腎功能較低、收縮壓較高,但進一步分析後差異不明顯。建議針對早產兒應加強腎臟健康監測,尤其可利用Cystatin C,但仍需更多長期研究確認。 PubMed DOI

媽媽懷孕前後的健康會影響寶寶腎臟發育,若子宮環境不佳,寶寶腎元數量可能較少,未來罹患腎臟病風險會增加。加強女性孕前照護、及早發現高風險妊娠並追蹤高風險兒童,有助降低相關健康問題。媽媽健康對孩子腎臟發展很重要。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