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調查了在門診中患有高鈣尿腎結石的病人中,代謝性鹼中毒的情況,特別是那些使用噻嗪類利尿劑和檸檬酸鉀的病人。研究分析了2013年到2021年期間的臨床和實驗室數據。結果顯示,4.3%的病人有代謝性鹼中毒,大多數使用噻嗪類利尿劑,且這些病人每日服用的劑量較高。37%的病人出現低鉀血症,且其血清氯、鎂和離子鈣濃度較低。研究強調,雖然代謝性鹼中毒的發生率不高,但因低鉀血症和電解質失衡的風險,監測仍然很重要。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慢性腎臟病(CKD)患者中約有30%會出現代謝性酸中毒,尤其在晚期,因腎臟無法有效排酸,可能導致肌肉萎縮、骨質流失和高鉀血症,並加速病情惡化。早期建議使用鹼性療法,維持血清碳酸氫根在22 mEq/L以上,以改善營養和骨骼健康。近期指導方針也認為這有助於減緩CKD進展,但目前缺乏長期隨機對照試驗來證實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醫生的做法因此不一。未來需進一步研究以釐清代謝性酸中毒的管理角色。 PubMed DOI

在慢性腎臟病(CKD)中,腎臟無法有效排除食物代謝產生的酸,特別是來自動物蛋白和蔬菜的酸。隨著腎功能下降,腎臟的排酸能力減弱,導致酸在體內累積,最初可能不影響全身的碳酸氫根水平,但隨著病情惡化,會引發明顯的代謝性酸中毒。評估CKD患者的酸鹼平衡相當困難,因為酸鹼失衡的變化多端。未來研究可能會支持使用血氣分析和尿液檸檬酸測量來評估和管理這些患者的酸鹼失衡。 PubMed DOI

慢性代謝性酸中毒會導致血漿重碳酸鹽下降,影響骨骼、肌肉和腎臟健康,並可能加速慢性腎病(CKD)的進展。最近研究指出,即使是輕微的酸性滯留,也可能對腎臟造成傷害,這種情況稱為「正常重碳酸鹽酸中毒」。身體為了抵抗發達國家飲食的酸性影響,可能進一步加重腎臟損傷。這篇綜述呼籲醫療人員重視這些酸相關疾病,未來研究將探討飲食改變是否能減輕這些影響。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是全球健康的重要議題,與高死亡率相關。儘管有管理高血壓、糖尿病和膽固醇的有效策略,CKD仍可能進展至不可逆的腎衰竭。因此,改善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如代謝性酸中毒(MA),非常關鍵。研究顯示,使用鈉基鹼性物質可保護腎臟,且選擇植物性蛋白質能降低飲食酸度,改善MA。新藥Veverimer也在探索中,能去除腸胃道的鹽酸。這些策略可能有助於減緩CKD的進展。 PubMed DOI

研究比較了透過飲食調整和鎂補充劑兩種方式提升尿液中鎂水平的效果,對象是鎂水平較低的患者。結果顯示,補充組的鎂水平增加較多,且更容易達到每天70毫克的目標水平,同時檸檬酸鹽排泄也增加。兩者都有效,但補充劑更快達標,且平均鎂水平較高。 PubMed DOI

代謝性鹼中毒是住院病人常見的酸鹼失衡,雖然腎臟能排除多餘的鹼,但生理變化會增加重碳酸根的產生及腎臟重吸收。對於這類病人,初步評估需透過身體檢查和尿液電解質分析來了解有效動脈血容量。了解腎臟調整鹼中毒的機制對於診斷和治療很重要。雖然通常不會危及生命,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變得嚴重,因此需及時處理。 PubMed DOI

代謝性酸中毒是腎臟疾病常見的併發症,可能導致病情惡化。傳統的鹼性療法安全性和長期效果受到質疑。本系統性回顧分析了飲食介入對慢性腎臟疾病(CKD)成人代謝性酸中毒的影響。結果顯示,飲食介入能顯著提高血清碳酸氫根和腎小管過濾率,且不影響鉀、白蛋白或體重指數。特別是植物性飲食在改善酸鹼平衡和腎功能方面更有效。作者建議進一步進行臨床試驗,探討富含水果和蔬菜的飲食策略。 PubMed DOI

急性腎損傷(AKI)可能影響腎小管上皮細胞,導致草酸鈣腎結石的形成。本研究使用小鼠模型探討AKI與腎結石的分子關係。結果顯示,重度AKI會增加草酸鈣晶體沉積及腎功能損害,並上調相關基因;而輕度AKI則相反。轉錄組分析發現,重度AKI後炎症基因上調,PKNOX1在此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使用皮格列酮可減少結石形成,而輕度AKI後的STAT1則有保護作用。這些發現為腎結石的治療提供了新靶點。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提出了一種尿液酸/鹼評分系統,用來評估腎小管的排酸能力,並檢測慢性腎病(CKD)早期的酸性滯留。結果顯示,低酸/鹼評分與CKD進展風險增加有關,約67%的參與者出現亞臨床酸中毒,這與腎小管過濾率下降18%相關。研究強調,監測CKD患者的亞臨床酸中毒非常重要,未來應探討改善評分系統是否能改善臨床結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現代產酸飲食對腎功能正常的G1期慢性腎病(CKD)患者的影響,特別是透過攝取產鹼的水果和蔬菜(F&Vs)或口服碳酸氫鈉(NaHCO₃)來減少酸累積及腎損傷。153名參與者被隨機分為三組,結果顯示F&V組和NaHCO₃組的酸累積顯著低於常規護理組,且腎損傷指標也較低。總結來說,減少飲食酸攝取能有效降低CKD患者的酸累積和腎損傷。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