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阿瓜斯卡連特斯地區外來物質接觸與出生時腎臟體積低的關聯。研究對299名健康孕婦進行尿液和羊水樣本分析,發現女性、懷孕期間體重增加及特定農藥濃度(如methomyl和2,4-D)與低腎臟體積有關。此外,母體尿液和羊水中的氟化物也顯示相關性。研究建議,子宮內接觸農藥和氟化物可能影響新生兒腎臟健康。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先天性腎臟及尿道異常(CAKUT)是兒童腎臟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這項研究探討了與CAKUT相關的可改變風險因素,並根據疾病表型進行分類。研究在中國蘭州進行,涵蓋2010至2012年間的10,179名單胎新生兒。結果顯示,母體超重、妊娠糖尿病、早產和低出生體重是CAKUT的獨立風險因素。這強調了分析風險因素的重要性,有助於制定預防策略。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母鼠接觸細懸浮微粒(PM2.5)對腎臟健康的影響,並關注維他命D的保護作用。懷孕的母鼠分為三組:一組接受生理食鹽水,另一組接觸PM2.5,第三組則同時接觸PM2.5和維他命D。結果顯示,PM2.5導致母鼠及其雄性幼鼠腎臟損傷,但維他命D能減輕這些影響。研究建議,母體在關鍵時期的維他命D攝取可能有助於保護腎臟健康,減少PM2.5的損害。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低出生體重(LBW)與五歲兒童腎臟參數的關係,重點在單胎和雙胞胎。研究涵蓋110名兒童,發現ELBW兒童的腎小球過濾率(eGFR)與出生體重正相關。單胎中,孕期高血壓會降低eGFR;雙胞胎則與生長速度減少有關。腎臟體積與出生體重、身體質量指數呈正相關,且雙胞胎的腎臟體積顯著較低。研究建議腎體積可能是預測eGFR的更可靠指標。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圍孕期長期接觸細懸浮微粒(PM2.5)對母鼠及其後代腎臟健康的影響。雌性Balb/c小鼠在交配前六週、懷孕及哺乳期間接觸PM2.5。結果顯示,母鼠雖然有氧化壓力,但腎臟組織未見明顯變化;然而,雄性後代卻出現腎臟問題,包括體重減輕、腎小球數量減少及腎臟損傷跡象。雌性後代也有發育延遲和腎臟損傷。研究指出,圍孕期內去除PM2.5可顯著改善後代的腎臟健康,顯示懷孕期間無安全的PM2.5接觸水平。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母親健康對嬰兒腎臟發育的影響,特別針對澳洲原住民,因為他們罹患慢性腎病的風險較高。研究在湯斯維爾大學醫院進行,分析80對母嬰的腎臟大小和功能。 主要發現包括:母親腎臟厚度對新生兒腎臟厚度有正面影響,而母親吸煙及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C水平則對新生兒腎臟發育有負面影響。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在腎臟大小和功能上無顯著差異。這強調了母親健康對嬰兒腎臟發育的重要性,建議針對母親健康的干預措施可能有助於未來世代。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人為釩(V)暴露對健康兒童腎臟的影響,涉及914名受試者。研究測量了尿液中的釩濃度、腎小球過濾率(eGFR)、白蛋白-肌酐比率(ACR)及腎損傷生物標記(KIM-1和NGAL)。結果顯示,尿液釩濃度較高的兒童,NGAL和KIM-1指標上升,顯示早期腎損傷。此外,釩暴露最高的兒童,ACR和eGFR也顯著增加。這些結果顯示,釩暴露可能導致腎小管間質損傷及功能異常,即使在健康兒童中也會發生。 PubMed DOI

這項社區研究調查了Hirakud地區農業的慢性腎臟病(CKD)和不明原因的慢性腎臟病(CKDu)以及貧血的流行率。研究發現,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如鎘、鉻、鉛、砷)在土壤和水中濃度過高,特別是在農民中,CKDu相當普遍。這些有毒物質的飲食暴露增加了非致癌風險,且CKD/CKDu患者中貧血情況也很常見。研究強調環境毒素與腎臟健康之間的密切關聯,提醒需注意這些風險。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是個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雖然已有研究將重金屬和微量元素與腎功能下降聯繫,但仍需進一步探討其在CKD發展中的角色。本研究調查基線尿液中重金屬和微量元素濃度與長期腎功能受損及CKD風險的關係。結果顯示,尿液中鉻、鈷、鎳、銅、硒、鉬和碘的濃度較高,與新發IKF或CKD風險增加相關,且銅、銀、鉬和鎘也與快速腎功能下降有關,顯示這些元素可能促進腎功能惡化。 PubMed DOI

這項美國研究發現,青少年尿液中perchlorate、nitrate和thiocyanate(PNT)濃度較高時,腎功能指標會有變化,且男女及不同污染物影響略有不同。水並非主要暴露來源。結果顯示PNT可能對青少年腎臟健康有負面影響,建議後續要再深入研究。 PubMed DOI

媽媽懷孕前後的健康會影響寶寶腎臟發育,若子宮環境不佳,寶寶腎元數量可能較少,未來罹患腎臟病風險會增加。加強女性孕前照護、及早發現高風險妊娠並追蹤高風險兒童,有助降低相關健康問題。媽媽健康對孩子腎臟發展很重要。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