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分析了每日過量的早期心房複雜波(PACs)與腎臟健康之間的關聯,特別是重大不良腎臟事件。研究涵蓋了10,981名接受Holter監測的患者,根據PAC負擔分為高負擔(≥100次/天)、低負擔(<100次/天)及心房顫動(AF)組。結果顯示,高PAC負擔患者的重大腎臟事件風險比低負擔患者高出1.24倍,且AF組的風險更高。總結來說,過量的PAC負擔可能是腎功能下降的指標。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慢性腎病(CKD)患者的血清氯離子水平與心房顫動(AF)之間的關聯。研究納入了2000至2021年間的20,550名CKD患者,並發現血清氯離子水平下降(5.02 mmol/l)與AF風險增加有關,且在中位隨訪350天內,有211名患者發展為AF。此外,較低的氯離子水平也與心臟衰竭、中風及全因死亡風險增加相關。總結來說,CKD患者中,低血清氯離子水平與多種併發症的高發生率獨立相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腎小管過濾率(eGFR)模式與正常或輕度腎功能受損者發展心房顫動(AF)風險的關聯。研究涵蓋62,407名參與者,皆在2010年無AF及心血管疾病。研究識別出四種eGFR軌跡:高穩定型、中度增加型、高下降型和低穩定型。經過近10年的隨訪,發現中度增加型、高下降型和低穩定型的AF風險顯著高於高穩定型,危險比率分別為1.70、1.92和2.28,顯示eGFR軌跡與AF風險有明顯關聯。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指出,藥物負擔與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不良結果之間有密切關聯。研究分析了29,690名患者的數據,發現處方口服藥物越多,重大不良心臟及腦血管事件(MACCEs)和全因死亡率的風險也越高。在中位隨訪6年中,59.2%的患者經歷了MACCEs,且隨著藥物數量增加,風險也上升。每增加一種藥物,這些不良結果的風險就增加3%。因此,監測藥物負擔可能成為預測不良事件的重要指標。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靜息心率與近期缺血性中風患者腎功能下降的關聯。分析了9,366名患者的數據,結果顯示心率越高,腎小管過濾率(eGFR)年下降幅度越大。心率≥90 bpm的患者年下降幅度為3.90 mL/min/1.73 m²,而心率<60 bpm則為2.12 mL/min/1.73 m²。高心率也與不良腎臟結果風險增加相關,特別是在無心房顫動的患者中更為明顯。研究強調監測心率對缺血性中風患者的重要性,建議進一步探討不同族群的情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血漿醛固酮濃度(PAC)對高血壓患者,特別是60歲以下患者慢性腎病(CKD)風險的影響。研究涵蓋7,142名參與者,發現較高的年PAC曲線下面積(AUC)與CKD風險增加有關,危險比為1.19。早期暴露於PAC的患者CKD風險更高,即使年PAC_AUC相同。研究強調,PAC的濃度和暴露時間對CKD風險至關重要,建議對高血壓患者進行早期管理以預防CKD。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持續性心率升高(pe-HR)與敗血症相關急性腎損傷(S-AKI)患者的死亡率關聯,使用因果推斷和機器學習技術。pe-HR 定義為心率在 12 小時內超過每分鐘 100 次,且持續至少 11 小時。結果顯示,pe-HR 患者的 90 天死亡風險提高 1.62 倍,住院期間則提高 1.22 倍。研究建議,使用 β-adrenergic 受體阻滯劑可能有助於延長生存期。此外,將 pe-HR 融入預測模型可提升生存預測準確性。 PubMed DOI

年長洗腎患者中,iPTH濃度過低(<150 pg/mL)會增加心房顫動風險,和iPTH介於150到<300 pg/mL相比,風險更高;但iPTH過高(≥300 pg/mL)則沒有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換句話說,只有iPTH太低才會獨立提高心房顫動的發生率。 PubMed DOI

一項針對健康年長者的大型研究發現,即使尿液白蛋白(UACR)濃度偏低,也會增加心房顫動(AF)風險。UACR每增加一倍,罹患心房顫動的機率就多16%,即使考慮其他因素,這關聯還是存在。定期檢查尿液白蛋白,有助於早期發現心房顫動高風險的長者。 PubMed DOI

對於因急性失代償性心衰竭住院的成人來說,剛入院時體液過多的指標(像CVP、PCWP)越高,腎功能通常越差,住院期間腎功能惡化也越明顯,未來需要洗腎的風險也較高。但住院期間這些指標的變化,和腎功能或洗腎風險沒有明顯關聯。 PubMed DOI

急性腎損傷(AKI)常會進展成慢性腎臟病(CKD),中間過渡期稱為急性腎臟病(AKD),這階段會影響病人長期健康。本文整理AKI後發生AKD的機率、危險因子及影響,並強調需跨科別合作、規劃後續照護,才能提升病人預後。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