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次級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是慢性腎病患者常見的代謝問題,主要由鈣感受器調控,影響甲狀旁腺激素(PTH)的分泌。隨著鈣模擬劑如cinacalcet的發展,提供了治療選擇,但有腸胃道副作用及藥物相互作用的風險。2017年推出的Etelcalcetide靜脈注射劑顯示更佳的PTH降低效果,但仍有類似問題。2018年上市的Evocalcet則旨在減少副作用。2021年,upacicalcet在日本上市,提供更高的清除率,且不影響胃排空。未來需進一步研究這些新藥的效果。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比較了西那卡塞藥物和全甲狀旁腺切除手術對腹膜透析患者的影響。兩種治療都改善了生化問題,但對心血管和生活品質沒有太大影響。西那卡塞可能增加心血管住院風險,但減少高鈣血症引起的住院次數。未來需要更多研究評估這些治療對透析患者長期心血管影響。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延長釋放型鈣磷酸二醇對於降低甲狀旁腺激素水平非常有效,且提升維生素D水平。即時釋放型鈣磷酸二醇和高劑量維生素D3效果較差。除了可能引起高鈣血症和高磷血症外,鈣和磷水平無明顯變化。延長釋放型鈣磷酸二醇可望成為慢性腎臟疾病患者維生素D治療的新選擇。 PubMed DOI

兩個臨床試驗研究指出,對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次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SHPT)採取較低PTH目標治療可降低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風險,且西那卡塞治療可能比維生素D效果更好。這些結果顯示較低PTH目標可能有益,但仍需更多研究確認。 PubMed DOI

研究發現,upacicalcet對進行血液透析的次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患者有明顯效果且安全。使用後甲狀旁腺激素水平降低,且其他相關指標也改善。雖然兩組都有不良事件,但上消化道問題發生率相近。總結來說,upacicalcet對這些患者是有效且安全的。 PubMed DOI

Evocalcet是治療次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有效且安全藥物,對東亞洗腎患者有潛在優勢。研究顯示Evocalcet與Cinacalcet在降低PTH水平方面效果相似,但Evocalcet副作用較少,特別是胃腸道副作用。對於血液透析的東亞患者,Evocalcet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PubMed DOI

Etelcalcetide是一種靜脈注射的鈣敏感劑,主要用於降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甲狀旁腺激素水平。研究分析了372名2015至2022年間接受腎臟移植的患者,發現使用etelcalcetide的患者在移植後進行甲狀旁腺切除術的比例顯著高於使用cinacalcet或無鈣敏感劑的患者。特別是使用10毫克以上劑量的患者,切除術發生率更高。儘管如此,各組在移植物功能和死亡率方面的長期結果相似。總結來說,使用etelcalcetide與腎臟移植後早期甲狀旁腺切除術的風險增加有關。 PubMed DOI

次級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sHPT)在快速成長的嬰兒中,特別是接受透析的嬰兒,成為一個重要議題。本研究評估了2009至2021年間,26名3歲以下接受透析的兒童使用cinacalcet的情況。這些兒童在治療開始時中位年齡為18個月,PTH水平顯著高於正常範圍。治療期間,PTH水平顯著下降,顯示出良好的管理效果。然而,有七名嬰兒出現低鈣血症,三名則有早熟跡象。這顯示cinacalcet對年幼兒童的sHPT有效,但需謹慎監測鈣水平及內分泌影響。 PubMed DOI

慢性腎病(CKD)面臨健康與經濟挑戰,需採取預防措施。CKD惡化可能導致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SHPT),使甲狀旁腺激素(PTH)升高,損害腎臟並加速透析需求。本研究探討延釋型鈣化醇(ERC)是否能降低PTH,減輕SHPT對腎臟的影響。對126名SHPT及3-4期CKD患者進行為期一年的ERC治療,結果顯示PTH顯著下降,腎功能下降速度較慢。建議進行進一步的前瞻性試驗以驗證這些結果。 PubMed DOI

Upacicalcet是一種新型的可注射鈣敏感劑,專為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設計,針對次級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這項研究招募了157名日本患者,結果顯示94.2%的患者在52週內達到目標iPTH水平,且未出現嚴重低鈣血症。Upacicalcet有效改善血清磷和鈣的控制,且耐受性良好,顯示其對輕度至重度SHPT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PubMed DOI

這項分析探討了2021年1月透析病人鈣敏感劑報銷政策變更的影響。從過渡性藥物附加支付調整(TDAPA)轉為綑綁支付系統後,使用'etelcalcetide'的比例從12%降至5%,大多數病人改用'cinacalcet'。研究顯示,停止使用'etelcalcetide'後,病人的甲狀旁腺激素(PTH)水平平均上升107 pg/mL,且高PTH水平的盛行率增加15%,在黑人病人中尤為明顯。這些結果顯示政策變更可能限制了有效治療的獲取,導致健康結果不佳,特別是對某些族群的影響,引發了對健康差距的擔憂。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