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MPGN)可分為免疫複合物介導型和補體介導型,兩者的疾病過程不同。辛德省泌尿科與移植研究所於1998至2018年分析213例特發性MPGN病例,結果顯示76.5%為免疫複合物介導型,23.4%為補體介導型。雖然兩組在年齡、性別等方面無顯著差異,但免疫複合物介導型患者的緩解率和腎臟存活率較高,且進展至末期腎病的比例較低。整體來看,補體介導型MPGN預後較差。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免疫螢光可幫助區分MPGN中的C3G和Ig-MPGN,但有時會混淆。治療選擇有限,建議使用特定藥物。目前的治療方法效果有限,如皮質類固醇。厄昔利珠單抗效果參差。研究致力於針對補體級聯的不同組分,為每位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個人化治療方案。 PubMed DOI

C3腎小球病變和Ig-MPGN是少見的補體介導腎臟疾病,遺傳形式鮮少被提及。一項研究對398名患者進行基因篩查,發現66名患者中有53種罕見變異,多數影響CFH或CFI,損害調節功能。患者若有此變異,腎臟結局不佳,易出現腎功能衰竭,腎移植後復發率高,罕見變異與較差腎臟存活率相關。 PubMed DOI

PGNMID患者常見低補體水平和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在腎臟中沉積,導致腎損傷。研究發現補體成分在腎小球中最豐富,如C3c、C4d和C5b-9。與健康人相比,患者補體水平較高,尤其尿液C4d與腎衰竭風險相關。補體系統過度活化,尿液補體可反映疾病嚴重程度和腎衰竭風險。 PubMed DOI

美國的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MPGN)是導致腎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指出HLA-DR17與MPGN有關聯,暗示其在病理生成中扮演角色,但在密集沉積病變(DDD)患者中未發現明顯的HLA關聯性。這表明MPGN可能涉及自體免疫機制,並凸顯了MPGN和DDD之間病因的不同。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在患有原發性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MPGN)這種罕見腎臟疾病的患者中,非對比增強MRI與組織學/臨床發現之間的相關性。研究發現MRI參數與腎臟活檢結果和臨床指標相關,暗示MRI可能是一個有用的工具,用於監測這些患者疾病進展情況。 PubMed DOI

研究2000至2019年單一醫療中心的腎臟活檢患者,專注於膜性腎病、免疫球蛋白A腎病和微小變化病。分析4,550例活檢,膜性腎病病例明顯增加。後續研究發現81.2%患者蛋白尿有改善,9.2%腎臟疾病惡化,以IgAN最為常見。腎臟病理、蛋白尿水平和特徵與結果有關,凸顯這些腎臟疾病的趨勢和結果。 PubMed DOI

研究指出,日本小朋友得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MPGN)時,可分為免疫複合物型MPGN(IC-MPGN)或C3腎小球病變(C3G),主要是C3GN。大部分患者經過5年追蹤後,病情會緩解且腎功能會恢復正常。對於C3GN患者,有輕到中度蛋白尿的人使用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抑制劑(RAS-I)效果不錯,但長期療效還需要密切追蹤。 PubMed DOI

研究利用組織學和臨床數據分析MPGN患者,發現兩個不同患者群。第一群血肌酸酐高、腎功能差、組織學變化多;第二群則相對較少。結果顯示,MPGN患者可能不完全符合現有分類。 PubMed DOI

補體3腎小管病(C3G)和免疫複合體膜增生性腎小管炎(IC-MPGN)是罕見的慢性腎臟疾病,預後不佳,許多患者在十年內會進展至腎衰竭。研究顯示,55%的C3G或IC-MPGN兒童患者在腎臟移植後5年內會復發,移植物存活率僅61.4%,遠低於對照組的90%。雖然急性排斥反應的發生率相似,但使用針對補體的藥物eculizumab並未顯示有效。這強調了需要更有效的療法來應對這些疾病。 PubMed DOI

C3腎小球病(C3G)是一種複雜的疾病,臨床表現、組織學和生物學特徵差異很大,預後和治療反應也不一。近期研究指出,補體系統的替代途徑失調是其主要原因,涉及自體抗體、基因突變及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等因素。了解這些驅動因素有助於解釋C3G的多樣性,並制定個性化的診斷和治療策略。隨著補體抑制療法的發展,識別不同C3G形式的臨床和生物學模式對於有效管理和治療至關重要。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