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重症成人患者脫離機械通氣的最佳篩檢頻率和自發呼吸試驗(SBT)技術。研究比較了每日一次的篩檢與更頻繁的篩檢,以及兩種SBT技術:壓力支持SBT和T型管SBT。結果顯示,篩檢頻率和SBT技術對成功拔管的時間沒有顯著影響,但更頻繁的篩檢搭配壓力支持SBT卻延長了拔管時間。這項隨機臨床試驗於2018年至2022年進行,納入797名患者。臨床試驗登記號為NCT02399267和NCT02969226。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清醒俯臥位對非插管COVID-19患者可能有益,特別對需要高級呼吸支持或在ICU的患者。綜合29項研究結果,顯示這種姿勢可明顯降低急性呼吸衰竭需要插管的風險,並未發現嚴重副作用。這研究強調清醒俯臥位對某些COVID-19患者可能有幫助。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持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的強度是否會影響危重病患者機械通氣的時間。他們發現,較高強度的CRRT並不會導致機械通氣時間延長。然而,接受較高強度CRRT的病人出現較多低磷血症,這與成功拔管的機會較低有關。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在風險面臨不良結果的創傷患者中,加入嘆息呼吸到機械通氣並未明顯增加無需呼吸器的天數。但有跡象顯示,嘆息可能改善臨床結果,因為接受嘆息的患者的28天死亡率較低。總結指出,嘆息呼吸對創傷患者耐受良好,可能有潛在益處。 PubMed DOI

氣管插管通常用在重傷腦損傷昏迷病患,但對急性中毒和意識減退昏迷病患的效果尚未確定。一項法國研究比較了這兩種病患,發現不插管的結果較佳,減少不良事件和肺炎風險。因此,對這些病患採取保守的不插管方法可能更有利。 PubMed DOI

法國研究發現,在ARDS患者中,俯臥位與仰臥位對於ECMO中斷時間並無明顯影響。研究包括170名患者,結果顯示兩種體位在ECMO持續時間、住院時間及死亡率上並無差異。俯臥位治療期間也未發現嚴重不良事件。 PubMed DOI

研究比較COVID-19重症患者,治療目標Pao2達60 mm Hg和90 mm Hg。由於招募緩慢,試驗提前結束。90天內,Pao2達60 mm Hg的患者較不需生命維持支援,死亡率相似。 PubMed DOI

研究發現使用非侵入性通氣預氧化比使用氧氣面罩更能降低插管過程中的低氧血症風險,尤其在美國多中心的隨機試驗中得到證實。非侵入性通氣組不僅低氧血症發生率較低,心臟骤停和誤吸的風險也相對減少。 PubMed DOI

一項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針對重度低氧血症患者,比較每天24小時與15小時的長期氧氣治療效果。研究招募241名患者,結果顯示兩組在住院或死亡風險上無顯著差異,事件發生率相似(每100人年124.7 vs. 124.5)。危險比為0.99,顯示24小時治療並未提供額外好處。因此,對於重度低氧血症患者,每天24小時的氧氣治療並不比15小時的治療更有效。 PubMed DOI

本研究評估高強度與低強度非侵入性正壓通氣(NPPV)對急性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併高碳酸血症患者氣管插管需求的影響。試驗在2019至2022年於中國30家醫院進行,納入在低強度NPPV後Paco2升高的患者。結果顯示,高強度組需插管的患者較少(4.8%),低強度組為13.7%,但實際插管率相似(高強度3.4%,低強度3.9%)。高強度組腹部脹氣較常見。研究建議高強度NPPV可能減少插管標準需求,但對插管率影響不大。 PubMed DOI

一項研究評估遠距醫療在重症監護病房的有效性,對比遠端醫師主導的查房與常規護理。這項試驗涵蓋巴西30個ICU,納入17,024名患者,主要觀察住院天數。結果顯示,遠距醫療組的住院天數為8.1天,常規護理組為7.1天,兩者無顯著差異(P = 0.24)。次要結果也未見改善,顯示遠距醫療未能提升重症患者的臨床結果。該研究已在ClinicalTrials.gov註冊,識別碼為NCT03920501。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