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大血管阻塞引起的中風是全球健康的重要議題,造成高殘疾和死亡率。近期血管內治療的進展有效地打通阻塞動脈,降低患者的殘疾和死亡風險。治療標準已擴大,允許在症狀超過六小時後介入,並可用簡單影像技術治療特定患者。然而,對於哪些大型缺血性梗塞患者最能受益於此治療,仍有許多未知數。隨著再灌注技術的發展,對開發細胞保護藥物的興趣也在增加,目的是改善患者預後。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探討快速靜脈溶栓治療對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接受血管內血栓切除術的長期效果。研究發現,縮短患者到注射針頭時間與更好結果相關,如更可能回家和較低死亡率。結果指出,加快溶栓治療速度可能改善中風患者結果,尤其對接受IVT+EVT治療的患者。 PubMed DOI

研究發現,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若在症狀發作後趕快接受靜脈溶栓與血栓切除術結合治療,效果最佳。若延遲施行治療,好處會逐漸減少。這項研究分析了2313名患者的數據,結果顯示在約2小時20分鐘後,治療效果開始減弱。 PubMed DOI

研究指出,內視鏡血栓切除術(EVT)對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有益,尤其對ASPECTS分數為3、4和5的患者及缺血核心體積較小者效果較好。但對ASPECTS分數較低和缺血核心體積較大的患者,EVT治療效果較差。總結指出EVT可改善廣泛缺血性中風患者結果,但對於潛望區體積最小的患者,仍需進一步研究。 PubMed DOI

一項在中國進行的研究涉及1680名因大血管閉塞(LVO)引起急性缺血性中風的患者,發現在進行內血管血栓切除術時添加低劑量靜脈甲基泼尼松酮並未顯著改善患者90天後的殘障結果。然而,與安慰劑組相比,甲基泼尼松酮組的死亡率較低,且發生症狀性顱內出血的情況較少。 PubMed DOI

SELECT2研究評估了對於患有大面積缺血性中風的患者,進行血管內血栓切除術的長期益處。該試驗顯示,與僅接受醫療照護相比,對於患有近端閉塞和大面積梗塞的患者,血栓切除術結合醫療照護在1年後顯著改善了功能結果。血栓切除術降低了這些患者的殘障率和死亡率。 PubMed DOI

研究發現,接受血栓切除手術的中風患者在90天後功能表現較佳且死亡率較低,但也有較高的顱內出血風險。因此,手術可能有助於康復,但需注意風險。 PubMed DOI

中風是全球重要議題,不同國家中風發生率有差異,是第二大死因。突然出現神經功能缺損是其特徵。缺血性中風通常由血管問題引起,如大動脈疾病。影像技術如CT或MRI有助於診斷和治療。替納激酶被視為治療缺血性中風的安全替代品。內血管溶栓術可用於治療大血管閉塞性中風。及時護理可改善腦內出血結果。預防策略包括藥物、干預措施和生活方式改變。 PubMed DOI

中國研究指出,中風患者使用tenecteplase治療後,4.5至24小時內能減少殘疾情況。經過90天,接受此治療的患者有更多只有輕微殘疾。而死亡率和顱內出血風險在兩組間相似。結果顯示tenecteplase對中風患者有潛在益處。 PubMed DOI

這篇論文回顧了人工智慧(AI)在缺血性中風影像學的進展,強調其在自動分割梗塞區域、大血管阻塞檢測及預測中風結果的應用。研究指出,機器學習(ML)和深度學習(DL)能提升診斷準確性,但仍面臨數據不足、模型可解釋性差及需即時更新等挑戰。此外,論文探討了大型語言模型的潛力,並強調建立大型公共數據庫的重要性。總之,儘管AI在缺血性中風管理上有潛力,但克服技術與實際挑戰對於臨床應用至關重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中風後24小時內,透過非對比CT掃描識別的大面積梗塞患者進行血栓切除術的效果。試驗在47個中風中心進行,涉及300名患者,結果顯示血栓切除組的功能改善得分略高於對照組,但差異不具統計意義。兩組的死亡率相似,且血栓切除組的不良事件較多。總體來看,血栓切除術在此情況下未顯示明顯的功能改善,仍需進一步研究以探討其潛在好處。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