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SU)影響全球約1%的人口,特別是30至50歲的女性。這種病症會導致反覆的風疹和血管性水腫,並可能引發焦慮、憂鬱等合併症。治療上,第一線使用第二代H1抗組胺藥,約40%患者有效;若無效可考慮omalizumab,但約30%患者可能不反應。對於對omalizumab無效的患者,環孢素可幫助54%至73%的人,但需注意腎功能和高血壓風險。CSU的治療需多方位考量。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2b期研究指出,Ligelizumab對於慢性特發性蕁麻疹(CSU)患者有改善效果。在PEARL-1和PEARL-2研究中,Ligelizumab在H1-抗組織胺耐受性CSU患者中表現較安慰劑好,但不及奧瑪珠單抗。Ligelizumab的安全性與先前研究一致,無新安全問題。 PubMed DOI

過敏性鼻炎常見於美國,約15%人受影響,常伴隨哮喘、濕疹和鼻竇炎。過敏原進入鼻腔引發發炎反應,導致症狀如鼻塞、流鼻水、打噴嚏和癢感。治療因嚴重程度而異,可使用抗組織胺和類固醇。非過敏性鼻炎症狀相似,但過敏測試為陰性,治療則需避免觸發因素,並依症狀和患者需求使用藥物。 PubMed DOI

慢性癢持續6週以上影響約22%人口,但只有1%會就醫。可能導致睡眠不佳和生活品質下降。造成原因包括炎症、神經病變或兩者。治療方式因病因而異,包括局部類固醇和神經病理藥物。若局部治療無效,可能需口服或注射藥物。生活品質受影響,需找出原因進行治療。 PubMed DOI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皮膚問題,常伴隨瘙癢和水腫,由肥大細胞引起。治療建議先用抗組織胺藥,再考慮其他藥物。有些患者對治療反應不佳,因此個人化治療方法逐漸受到重視。最新研究發現針對特定觸發因素的治療效果顯著,如Bruton's酪氨酸激酶抑製劑和抗細胞因子療法。這些新藥物有望提供更有效的慢性蕁麻疹治療方案。 PubMed DOI

Nemolizumab是一種針對白介素-31的受體拮抗劑,已在兩項國際第三期臨床試驗(ARCADIA 1和ARCADIA 2)中評估其對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療效與安全性。這些研究涵蓋1,728名12歲以上的參與者,結果顯示接受nemolizumab的患者在治療16週後,達到改善指標的比例高於安慰劑組,且癢感和睡眠干擾也有顯著改善。兩組的安全性相似,若獲批准,nemolizumab可能成為治療的新選擇。 PubMed DOI

IgA血管炎(IgAV)是兒童最常見的系統性血管炎,成人病例較少且通常較嚴重,特別是腎小球腎炎的發生率較高。這篇綜述探討了IgAV的病理、生理、臨床特徵及治療進展。主要治療方法為糖皮質激素,對於輕微症狀可用秋水仙鹼等藥物。免疫調節劑如環孢素A顯示出潛力,利妥昔單抗對減少復發及副作用有效。其他新療法仍需進一步研究。 PubMed DOI

手部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問題,尤其在職場中很普遍,許多病例會變成慢性,帶來癢、痛和灼熱感等困擾。其成因複雜,主要風險因素包括過敏性皮膚炎病史及接觸刺激物。慢性手部濕疹可分為刺激性、過敏性等類型。診斷和管理上需多方位策略,包括教育、避免觸發因素及各種治療方法,如局部抗發炎藥物和系統性藥物。持續研究對於了解病症及治療選擇的有效性至關重要。 PubMed DOI

化膿性汗腺炎(HS)是一種慢性皮膚病,主要影響腋下、腹股溝和乳房下方,特徵為疼痛的結節和膿腫。這病通常在年輕成人中發病,全球盛行率約1%。HS會顯著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並常與代謝症候群等健康問題相關。其發病機制涉及複雜的免疫反應,可能導致皮膚損傷和疤痕。治療選擇包括針對TNF和IL-17的療法及外科介入,目標是控制症狀並防止損傷。 PubMed DOI

異位性皮膚炎(AD)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病,受遺傳、皮膚屏障、免疫系統及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近期治療進展包括FDA批准的免疫調節劑,如生物製劑(如dupilumab、crisaborole)和小分子藥物(如baricitinib),雖然療效顯著,但價格偏高。這篇綜述總結了AD的發病機制、診斷標準及治療選擇,並探討新療法的效果及臨床試驗進展,還提到人工智慧在AD診斷與管理中的應用。研究資料來自PubMed、Google Scholar和ScienceDirect。 PubMed DOI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是一種持續超過六週的癢感和蕁麻疹,通常原因不明。Remibrutinib是一種選擇性Bruton's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在2b期臨床試驗中顯示良好效果,但3期數據至關重要。在REMIX-1和REMIX-2試驗中,對未能充分響應第二代H1抗組胺藥的患者進行隨機分配,結果顯示remibrutinib組在12週的蕁麻疹活動評分顯著低於安慰劑組,且安全性相似。總體而言,remibrutinib有效減少症狀,顯示出良好的療效。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