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SU)影響全球約1%的人口,特別是30至50歲的女性。這種病症會導致反覆的風疹和血管性水腫,並可能引發焦慮、憂鬱等合併症。治療上,第一線使用第二代H1抗組胺藥,約40%患者有效;若無效可考慮omalizumab,但約30%患者可能不反應。對於對omalizumab無效的患者,環孢素可幫助54%至73%的人,但需注意腎功能和高血壓風險。CSU的治療需多方位考量。 PubMed DOI ♡
AAV是一種血管炎,治療已從致命進展為可控制的慢性病。標準治療包括糖皮質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新療法如B細胞消耗、補體抑制和白血球介素5抑制也有進展。目標是減少副作用並了解共病。評論討論了最新證據和治療方法,包括avacopan、血漿交換、利妥昔單抗和美普利珠單抗,以及EULAR在2022年的管理建議。 PubMed DOI
2b期研究指出,Ligelizumab對於慢性特發性蕁麻疹(CSU)患者有改善效果。在PEARL-1和PEARL-2研究中,Ligelizumab在H1-抗組織胺耐受性CSU患者中表現較安慰劑好,但不及奧瑪珠單抗。Ligelizumab的安全性與先前研究一致,無新安全問題。 PubMed DOI
在美國,約有7.6%的小朋友和10.8%的大人有IgE介導的食物過敏,可能會引起過敏性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險。花生過敏是最致命的,其次是堅果和甲殼類動物。治療方式包括使用腎上腺素和避免過敏原食物。新的免疫療法可以幫助脫敏,口服免疫療法適用於花生過敏。及時使用腎上腺素和避免過敏原食物對於食物蛋白過敏和Alpha-gal症候群都很重要,後者還需要預防蜱蟲叮咬。 PubMed DOI
過敏性鼻炎常見於美國,約15%人受影響,常伴隨哮喘、濕疹和鼻竇炎。過敏原進入鼻腔引發發炎反應,導致症狀如鼻塞、流鼻水、打噴嚏和癢感。治療因嚴重程度而異,可使用抗組織胺和類固醇。非過敏性鼻炎症狀相似,但過敏測試為陰性,治療則需避免觸發因素,並依症狀和患者需求使用藥物。 PubMed DOI
慢性癢持續6週以上影響約22%人口,但只有1%會就醫。可能導致睡眠不佳和生活品質下降。造成原因包括炎症、神經病變或兩者。治療方式因病因而異,包括局部類固醇和神經病理藥物。若局部治療無效,可能需口服或注射藥物。生活品質受影響,需找出原因進行治療。 PubMed DOI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皮膚問題,常伴隨瘙癢和水腫,由肥大細胞引起。治療建議先用抗組織胺藥,再考慮其他藥物。有些患者對治療反應不佳,因此個人化治療方法逐漸受到重視。最新研究發現針對特定觸發因素的治療效果顯著,如Bruton's酪氨酸激酶抑製劑和抗細胞因子療法。這些新藥物有望提供更有效的慢性蕁麻疹治療方案。 PubMed DOI
Nemolizumab是一種針對白介素-31的受體拮抗劑,已在兩項國際第三期臨床試驗(ARCADIA 1和ARCADIA 2)中評估其對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療效與安全性。這些研究涵蓋1,728名12歲以上的參與者,結果顯示接受nemolizumab的患者在治療16週後,達到改善指標的比例高於安慰劑組,且癢感和睡眠干擾也有顯著改善。兩組的安全性相似,若獲批准,nemolizumab可能成為治療的新選擇。 PubMed DOI
免疫球蛋白A血管炎(IgAV)與慢性發炎有關,但與過敏性鼻炎(AR)和慢性鼻竇炎(CRS)的關聯尚不明。研究分析了504名2019年住院的IgAV兒童,發現70.8%有AR或CRS。單純AR及AR合併CRS的兒童在腎臟受累和反覆皮疹的發生率上顯著高於非AR/非CRS組。這顯示慢性鼻炎可能在IgAV的發展中扮演角色,AR可能增加腎臟受累和皮疹的風險。 PubMed DOI
這篇評論探討中國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相關血管炎(AAV)的特點,指出在臨床表現和ANCA血清型上,根據族群和地理位置存在差異。AAV在中國較為常見,特別是微小血管炎(MPA)和髓過氧化物酶(MPO)-ANCA的盛行率較高。治療上,中國建議減少糖皮質激素的使用,並開發針對B細胞和補體的療法。儘管治療效果改善,但心血管問題和惡性腫瘤的死亡率卻上升,顯示需謹慎管理治療。總體而言,中國的治療策略與西方相似,但較不激進,仍需持續優化。 PubMed DOI
IgA血管炎(IgAV)是兒童最常見的系統性血管炎,成人病例較少且通常較嚴重,特別是腎小球腎炎的發生率較高。這篇綜述探討了IgAV的病理、生理、臨床特徵及治療進展。主要治療方法為糖皮質激素,對於輕微症狀可用秋水仙鹼等藥物。免疫調節劑如環孢素A顯示出潛力,利妥昔單抗對減少復發及副作用有效。其他新療法仍需進一步研究。 PubMed DOI